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媠謾的意思、媠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媠謾的解釋

輕慢,亵渎。《漢書·龔勝傳》:“疾言辯訟,媠謾亡狀,皆不敬。” 顔師古 注:“媠,古惰字。謾,讀與慢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媠謾”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需從字源和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媠(tuò):《說文解字》釋為“不敬也”,《漢書·王莽傳》有“媠嫚無禮”用例,指輕慢懈怠的态度。
  2. 謾(mán):《玉篇》注“欺也”,《史記·孝武本紀》載“謾神”即欺瞞神靈,引申為傲慢虛妄。

二、綜合釋義 “媠謾”指兼具怠惰與欺詐的雙重行為特征,多用于描述違背禮制的品行。明代方以智《通雅》提及“媠謾者,德之蠹也”,強調其對道德秩序的破壞性。

三、文獻征引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将二字關聯解釋:“媠主于行,謾主于言,内外相濟而惡成矣。”此說揭示該詞涵蓋行為與言語的雙重失範。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故訓彙纂》中華書局2003年版;《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媠謾”是一個漢語古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媠謾”意為輕慢、亵渎,指态度不敬或行為失禮。該詞由“媠”和“謾”組成:

二、出處與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龔勝傳》:“疾言辯訟,媠謾亡狀,皆不敬。”
此句描述在激烈争辯中表現出輕慢無禮的舉止,被視作不敬之罪。

三、近義詞與用法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鼻獄闇飾拜奧禮碧霭霭補水操篲剗滅成擒塵軌襯絨春愁邨墟蝶魄獨舉蠹傷房牖焚風鋒骨靊霳豐準騧駵鶴貌鶴闱花蕚講定殲亡雞叫叽哩咕噜就舉蹻疾君明看錢昆池闊蕩靈顯盧跗濾羅迷暗靡旃母妹賠奁匹偶批行牽腸骞腹銳不可當商庶屎盆兒守禦司掌塔座田父可坐殺同夥同盟國通宵徹旦屋脊汙吏無名英雄閑賬小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