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本末體的意思、本末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本末體的解釋

即紀事本末體。以曆史事件為綱的史書體裁。 金松岑 《文學觀》:“紀傳變而為鑑,為綱目,為本末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本末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編纂的三大體裁之一,以事件為中心完整記錄其發展始末。該體裁由南宋袁樞首創,其編撰的《通鑒紀事本末》将《資治通鑒》的編年體改編為按事件立目的叙事方式,形成"因事命篇,不為常格"的特點。

核心特征包含三個方面:

  1. 事件完整性:每個條目獨立成篇,涵蓋事件起因、經過與結果,如"安史之亂始末"等專題記述
  2. 叙事連貫性:突破時間限制,采用"原始要終"的縱向叙述結構
  3. 史料重組性:通過對原始文獻的系統編排實現"文省于紀傳,事豁于編年"的編纂效果

該體裁被《四庫全書總目》評價為"包括千年,經緯明晰",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更指出其"文省于紀傳,事豁于編年"的學術價值。現代學者認為這種體裁對當代大事記、專題史研究仍具借鑒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本末體”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作為史書體例(主要含義)

  1. 定義
    本末體即“紀事本末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編纂的三大體例之一(另兩種為編年體、紀傳體),以曆史事件為核心展開叙述。其特點是将重要事件獨立成篇,按時間順序完整記錄事件始末,彌補了編年體分散叙事和紀傳體人物中心的不足。

  2. 特點與分類

    • 分為兩種形式:一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如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二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
    • 強調事件完整性,通過标題概括核心内容,便于讀者把握曆史脈絡。
  3. 曆史發展
    創始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後世有明代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清代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等延續這一體例。


二、作為成語的引申含義(次要含義)

在非史學語境中,“本末體”可引申為一種處理事務的原則:


“本末體”的史學定義更為權威且常見,而作為成語的用法屬于引申義。若需進一步了解紀事本末體具體案例,可參考《通鑒紀事本末》等經典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礙斷邊孽避亂不尋思瘡疠楚腰衛鬓賜酖粗謾淡化打羣架大專登受得姓都都統都候短打兌音蜂出楓林風義官饷裹蒸海宇寒栗河朔花草混賴踐曆教育社會學稽謀近小酒斾開譬昆華拉擸罹亂臨訣賣荒民詞冥界目面偏陬釺焊芊麗七醢齊色日久歲長乳口矢穢噬食手文透子頑痹完完五端五齊纖輝現下小後生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