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ckness] 厚與薄的程度
這塊褥子厚薄不均
(1).厚度。《禮記·月令》:“﹝孟冬之月﹞飭喪紀,辨衣裳,審棺椁之薄厚,塋丘壟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貴賤之等級。”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脯臘》:“作甜脆脯法:臘月取麞、鹿肉,片,厚薄如手掌。直陰乾,不着鹽。脆如淩雪也。” 清 孫枝蔚 《陸放翁研歌為畢載積題》詩:“不聞撥刺轉堪疑,到手且看石厚薄。”
(2).猶濃淡;稀稠。《周禮·天官·酒正》:“掌其厚薄之齊,以共王之四飲三酒之饌。”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餅法》:“蜜和水,水蜜中半,以和米屑;厚薄令竹杓中下--先試,不下,更與水蜜。”
(3).猶大小;多少。《商君書·開塞》:“夫過有厚薄,則刑有輕重;善有大小,則賞有多少。” 晉 陸機 《五等諸侯論》:“使其并賢居治,則功有厚薄。” 宋 蘇轼 《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夫三等以上,錢物之數,雖其親戚不能周知,至于物力之厚薄,則令佐之稍有才者,可意度也。” 清 李漁 《巧團圓·詞源》:“那些擇婿之家,不問腹笥之盈虛,止詢家私之厚薄。” 陳毅 《滿江紅·訪問椰莊公社》詞:“我來訪,事事學,問收入,問厚薄。”
(4).順利和蹇滞。多指命運。 漢 王充 《論衡·幸偶》:“富或累金,貧或乞食,貴至封侯,賤至奴僕,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漢書·叙傳上》:“得氣者蕃滋,失時者苓落,參天墬而施化,豈雲人事之厚薄哉?” 晉 劉琨 《答盧谌》詩:“怪厚薄何從而生,哀樂何由而至。”
(5).猶親疏。《淮南子·主術訓》:“夫以一人之心而事兩主,或背而去,或欲身徇之,豈其趨舍厚薄之勢異哉。”《三國志·魏志·傅嘏傳》“ 嘏 常論才性同異, 鐘會 集而論之”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若皆知其不終,而情有彼此,是為厚薄由于愛憎,奚豫於成敗哉?以愛憎為厚薄,又虧於雅體矣。” 唐 元稹 《唐故中大夫尚書贈工部尚書李公墓志銘》:“考行取友甚峻,能銖兩人倫,而滔滔者莫見其厚薄。”《玉嬌梨》第一回:“﹝ 楊禦史 ﹞走進廳來望着 白公 便叫道:‘年兄好人,一般都是朋友,為何就分厚薄?’” 冰心 《寄小讀者》十二:“小朋友,誰道上天生人有厚薄?”
(6).指富裕或窮困。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世俗不以厚薄為鄙陋,富者過奢,貧者殫財,刑法不能禁,禮義不能止。”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下:“每歲自三四元以至百餘元,皆視其家之厚薄而定焉。”
(7).猶好壞。《荀子·成相》:“守其職,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 唐 元稹 《唐上柱國南陽郡王贈某官碑文銘》:“報 愔 以惠,報 錡 以常,稱示厚薄,俾文相當。” 宋 範仲淹 《奏上時務書》:“臣聞國之文章應於風化,風化厚薄見乎文章。”《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七:“看他舉止如何,斟酌待他的厚薄就是了。”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白露前雨》:“浙人以白露節前,早晚得雨,見秋成之厚薄。”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厚薄”的解釋包含兩個核心維度:一是指物體物理層面的厚度差異,即“扁平物體上下兩面之間的距離大小”,例如“木闆厚薄不均需重新打磨”;二是指事物質量或程度的優劣深淺,如“人情厚薄難測,需以誠相待”。該詞屬聯合式複合名詞,可通過添加量詞構成“三分厚薄”等短語。
從語義演變觀察,《說文解字》中“厚”本義為山陵厚重,“薄”原指草木叢生處,二者組合後發展出辯證關系,既描述具體物質的物理特性(如“玻璃的厚薄影響透光度”),又引申為抽象的價值判斷(如“品評文章厚薄當觀思想深度”)。現代漢語中常見于制造業質檢報告(“檢測紙張厚薄度”)和社會關系論述(“不論貧富厚薄皆平等相待”)等專業領域。
“厚薄”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物理層面的厚度
指物體、材料或結構的厚與薄程度。例如:
液體或物質的濃淡、稀稠
如《周禮·天官·酒正》中記載“掌其厚薄之齊”,指調控酒類的濃淡比例()。
人情的親疏與重視程度
形容待人接物的态度,例如:
社會等級或賞罰的差異
“厚薄”既可指具體的物理屬性(厚度、濃淡),也可引申為抽象的社會關系(親疏、賞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避免單一解讀。
背熟蔽賢必至漕舫朝锺暮鼓逞角色成室綽綽有餘墊箱錢地根砥砺名號鬥牛場番進飛鉗符别覆函公龜鍋焦胲頰禾倈鶴目家理撿覈捷疾稷蜂社鼠紀號老而不死是為賊賃庑美人計敏學磨陀牛黃狗寶牛疫企逮情地清風明月青瑣郎騎驿壤歌榮覽森整紗帽生上宅十八公世君手炮受訓受祚雙賓語蜀莊貪陵調弦往返徒勞婉容無所不為霞扉曉梵宵明草西第頌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