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佐的意思、幹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佐的解釋

謂主管某項事務的輔佐官員。《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鄧艾 ﹞以口吃,不得作幹佐。”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冠摧履決,藍縷帶索,何肎與俗人競幹佐之便僻,修佞幸之媚容。”

榦佐:指能擔負重任的大臣。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上》“千官之法,本於五行,是則 皞 、 頊 、 夏 、 商 所闓置”自注:“上選卿尹,則非敬忌擇人之道,下撰榦佐,則非庶慎罔知之義,此 魏 晉 以來之積弊,而 殷 法已為其前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佐"是古代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行政術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職官制度兩個維度解析:

一、構詞溯源 "幹"字在《說文解字》中本義為盾牌,引申為骨幹、主體,《漢語大詞典》收錄其"辦理事務"的義項(來源:漢典網)。"佐"在《玉篇》中釋為"助也",特指輔佐性職務,據《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記載,該字在官制中多指副職或僚屬(來源:國學大師網)。

二、職官制度内涵 該詞作為職官術語最早見于《後漢書·百官志》,指州郡屬官中負責具體事務的吏員。至宋代形成固定搭配,《宋史·職官志》明确記載"幹辦公事"與"準備差使"合稱"幹佐",屬路級監司的基層辦事官,相當于從八品至從九品(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宋史職官志補正》)。

三、職能演變 據《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考證,其職責包括文書處理、賦稅催征等具體事務。明代《吏學指南》記載該職位在地方行政體系中承擔"勾稽案牍,檢覈文書"的實務工作(來源:國家圖書館古籍數據庫)。清代方志中仍見"幹佐"用于形容佐貳官的實際辦事能力。

四、語義延伸 在非職官語境中,宋代筆記《容齋隨筆》卷五有"以幹佐稱"的表述,此處引申為稱贊官員的實務才能。明代《型世言》第十八回出現"幹佐之才",詞義擴大為形容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來源: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幹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1. 核心詞義
    指主管某項事務的輔佐官員,即負責協助管理具體事務的副職或下屬官員。拼音為gàn zuǒ,常見于古代文獻。

  2.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中提到:“(鄧艾)以口吃,不得作幹佐”,意為鄧艾因口吃未能擔任輔佐官員的職位。
    • 晉代葛洪《抱樸子·刺驕》中也有相關描述,強調“幹佐”的職責屬性。
  3. 字形與用法的區分

    • 需注意與“榦佐”的區别,後者指能承擔重任的大臣(如章炳麟《訄書》中用例),兩詞字形相近但含義側重不同。
  4.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若有進一步的曆史語義或具體語境分析需求,可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褙褡本波編牒不動尊參左昌箓乘具齒貝憧擾楚凄楚切辭恉翠鹢掉賣嫡孽掇醍獨甚犯邊訪親肥遺焚香掃地府號鹳鹄鶴岑換變華陽洞嫉妒節簡及夫京歌麇竄蠟蟻春牧養納麓獰悍跑外配對缥瓷裒録罄盡親故麴塵絲齲齒笑軟鋪鋪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馺馺盛意甚且侍姬師直為壯守早暑絺訟聲痛悔望雲骓浘浘夏箭賢誼效地西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