麇竄的意思、麇竄的詳細解釋
麇竄的解釋
亦作“麏竄”。形容驚慌逃散。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吳烈女》:“ 康熙 十三年, 耿精忠 僞總兵 徐尚朝 陷 處州 ,遊兵至 永康 ,邑人麏竄。”
詞語分解
- 麇的解釋 麇 ū 古書上指獐子。 麇 ú 成群:麇至。麇集(聚集,群集)。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竄的解釋 竄 (竄) à 亂跑,逃走(用于敵軍、匪徒、野獸等):竄犯。竄擾。竄逃。竄踞。流竄。抱頭鼠竄。 放逐:竄逐。 修改文字:竄改。竄定(删補改定)。點竄(删減塗改)。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麇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析
- 基本解釋:形容人或動物驚慌逃散的狀态,帶有群體性、混亂性的特征。其中“麇”指獐子(一種小型鹿科動物),因其行動敏捷且易受驚的特點,被用來比喻慌亂逃竄的場景。
讀音與詞性
- 讀音:jūn cuàn(“麇”此處不讀qún)。
- 詞性:動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性描述。
出處與例句
- 出處:清代陸以湉《冷廬雜識·吳烈女》中記載:“耿精忠僞總兵徐尚朝陷處州,遊兵至永康,邑人麏(麇)竄。” 描述戰亂時百姓驚慌逃散的情景。
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狼奔豕突、倉皇逃竄、四散奔逃。
- 用法:多用于描述群體因突發危險(如戰亂、災害)而混亂逃散,例如:“敵軍潰敗後,士兵麇竄山林。”
補充說明
需注意“麇”在古漢語中也可讀qún,意為“成群”(如“麇集”),但“麇竄”中讀音和含義均與獐子相關,需根據語境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麇竄》所指意思
《麇竄》意思是指動物群體或人群蜂擁而至的樣子,引申為人群的混雜和擁擠。
拆分部首和筆畫
《麇竄》由兩個部首組成:鹿(麇)和窗(竄)。
麇的拆分部首:卄(廠)
竄的拆分部首:穴(宀)
麇的筆畫:八畫
竄的筆畫:9畫
來源和繁體
《麇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彖傳》中,原文為“麇竄無辜”,用來形容人群的蜂擁擁擠。
繁體字為「麇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麇竄》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主要的變化是繁體字的形式。
例如,《康熙字典》記錄的是「竄」的古時候寫法,字形與現代寫法「竄」有些許差異。
例句
1. 人流如潮,齊聲呼喊,麇竄而來。
2. 高峰時段,地鐵站口擠滿了麇竄的乘客。
3. 黑色星期五的商場裡,人海麇竄,一片混亂。
組詞
麇族、竄改、撲麇、竄逃
近義詞
湧動、蜂擁、擁擠、擠滿
反義詞
空曠、稀疏、冷清、寥寥無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