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府號的意思、府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府號的解釋

官員的加銜。所加銜大多是比本職高的中央官員的名號。《北史·郭祚傳》:“及為征西、 雍州 ,雖喜外撫,尚以府號不優,心望加大。” 宋 王谠 《唐語林·企羨》:“公凡八任銓衡,三領節鎮,皆帶府號為尚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府號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員的官職稱號或官署名稱,常見于職官制度與文書語境。以下從語義演變、功能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府”的本義

    指官署、衙署,如《周禮》載“府史胥徒”,鄭玄注:“府,治藏。”即掌管文書檔案的機構。後泛指各級行政官署,如“京兆府”“開封府”。

  2. “號”的引申義

    本指稱號、名號,引申為官職頭銜或機構名稱。如《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號曰将軍”,即官職稱謂。

  3. 複合詞“府號”

    特指官員的官職名稱或官署的正式稱號,如《唐六典》載官員“各依府號、官稱”,即按官職名分定品秩禮儀。


二、功能與用例

  1. 标識身份等級

    唐代律法規定,官員需以“府號”标明身份,如“開府儀同三司”為最高階文散官稱號,不得僭越使用(《唐律疏議·職制》)。

  2. 公文與禮儀規範

    官方文書中須署明府號,如宋代敕令文書首行需寫“尚書省牒某府”以明發文機構(《宋會要輯稿·職官》)。

  3. 曆史文獻例證
    • 《舊唐書·職官志》:“凡九品以上職事官,皆帶散位,謂之本品……并依府號、官稱。”
    • 白居易《鄭絪可吏部尚書制》:“特授爾尚書吏部,仍以本官兼領府號。”

三、現代語義轉化

現代漢語中“府號”已罕用,但“府”作為行政區劃名稱保留(如“台灣省政府”),而“號”仍用于機構編號(如“門牌號”)。其曆史含義僅存于古籍研究與職官制度論述中。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府”“號”詞條釋義。
  2. 《辭源》(第三版) “府號”用例及職官制度說明。
  3. 《唐律疏議譯注》(中華書局,1996)卷九·職制律。
  4. 《宋會要輯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職官部分公文格式。

網絡擴展解釋

“府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古代官職制度中的含義

指官員的加銜制度,即在本職官職之外,附加更高品級的中央官員名號。例如,地方官員可能被授予尚書、太尉等中央頭銜,以提升其地位。這一用法多見于《北史》《唐語林》等史料記載()。

典型例證:

二、現代引申為成語的含義

指地位顯赫、權力重大的人物,常用于形容政府高官、企業領袖等權威人士()。例如:“他在學術界堪稱府號,決策影響深遠。”

補充說明

  1. 讀音與結構:拼音為“fǔ hào”,由“府”(官署/地位)和“號”(名號/權威)組成。
  2. 使用場景:
    • 曆史語境:描述古代官職加銜制度。
    • 現代語境:比喻性強調個人或組織的權威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北史》《唐語林》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拜掃暴集貝賈播糈部督采蓮曲草薉禅侶尺刀重屋钏子春申浦帝國州大廈梵鈴汾陽王乖疏國廪鼾聲如雷何容泓碧颒面器禍福相依徼福狡亂叫嚷積牒觔兜敬畏捐獻曠無讕謾龍堆覓誘幕客年末貧暴巧偷豪奪齊後瘧窮圮勷理仁境桑枌桑麻傷司神筆霜照説不到朔方算博士剸車脫陽圖書室外王父窩氣迕拒忤氣廂懸閑麗曉風殘月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