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敢怨而不敢言”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内心有怨恨或不滿,但因某種原因(如畏懼權勢、擔心後果等)而不敢表達出來。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心裡有怨氣卻不敢說出口”,強調個體在面對不公或壓迫時的隱忍和無奈。這種情緒通常源于外部壓力或環境限制,導緻無法公開表達真實想法。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宋代鄧牧的《伯牙琴·吏道》:“吏無避忌,白晝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誅。”。文中揭露了官吏橫行霸道,百姓雖心懷不滿卻隻能隱忍的社會現實。
近義詞與用法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職場、家庭或社會中因權力不對等導緻的壓抑狀态,例如下屬對上級的不合理要求、弱勢群體遭遇不公卻無法發聲等情境。
情感色彩
成語本身為中性詞,但隱含對壓抑者的同情,以及對強權環境的批判。
這一成語生動刻畫了受壓迫者的矛盾心理,既是語言表達的典範,也是社會現象的縮影。若需了解更豐富的古籍用例或變體表達,可參考《伯牙琴》原文或成語詞典。
“敢怨而不敢言”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心中滿懷不滿和委屈,但又不敢直接表達出來。它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忍讓精神,強調了面對困境或冤屈時,不張揚、不憤怒、不發表言辭批評的态度。
“敢怨而不敢言”這個詞的部首是“言”,它可以在漢字的左側,也可以在上方。它總共有11個筆畫。
“敢怨而不敢言”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敢怨而不敢言」,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但是整體的意思并沒有改變。
他心中滿是怨氣,卻選擇了敢怨而不敢言。
敢言直谏、不怨而勸、敢怨敢直、不敢言表、言不及怨
不聲不響、含冤而泣
義正辭嚴、直言不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