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雋”。放達超逸。 宋 蘇洵 《養才》:“奇傑之士常好自負疎雋傲誕,不事繩檢。”《續資治通鑒·宋徽宗重和元年》:“﹝ 黻 ﹞才疏雋而寡學術,然多智善佞。”
“疏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疏隽”指人的性情或行為放達超逸,常用來形容不拘禮法、灑脫不羁的氣質。該詞由“疏”(疏遠、疏散)和“隽”(通“俊”,才智出衆)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超脫世俗且才情卓越”。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帶有褒義或中性色彩,常與“傲誕”“不羁”等詞搭配,形容文人士大夫的灑脫性格。
“疏隽”強調一種超逸灑脫的才情與性格,多見于古籍中對人物氣質的評價。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養才》《續資治通鑒》等原文。
《疏隽》是一詞,意指人的性格特征或言行舉止的優劣。形容一個人膽識大,頭腦聰明,思維敏捷,反應靈活,善于表達、處理問題,周到細緻,見識廣博等,就可以說這個人疏隽。這個詞在描述人的性格方面特别準确。
《疏隽》的部首是 “疋”,部首字義:帶鈕的幹繩,表示與紙、書有關。《疏隽》共有12個筆畫。
《疏隽》一詞在《說文解字》中首次出現,最早記載于戰國時期的《楚辭·離騷》。根據古文字形态演變,現代繁體字“疏隽”分别是由“書”、“也”、“隹”組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在古字形中,“疏隽”這個詞的寫法略有差異。例如,早期的《說文解字》中寫作“疏縳”,而漢朝張懷瓘的《玉篇》中則是寫作“疏遵”。隨着曆史的發展,現代漢字的形态逐漸規範統一,形成了今天所使用的标準字形。
1. 他思維敏捷,疏隽之輩,總能夠快速找到問題的關鍵。
2. 她為人處世疏隽,但在感情方面卻有些遲鈍。
組詞:疏理、疏忽、疏闊、疏通
近義詞:機智、聰明、靈敏、慧眼
反義詞:遲鈍、愚笨、拙樸、愚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