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敢怨而不敢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内心有怨恨或不满,但因某种原因(如畏惧权势、担心后果等)而不敢表达出来。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心里有怨气却不敢说出口”,强调个体在面对不公或压迫时的隐忍和无奈。这种情绪通常源于外部压力或环境限制,导致无法公开表达真实想法。
出处与典故
最早出自宋代邓牧的《伯牙琴·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文中揭露了官吏横行霸道,百姓虽心怀不满却只能隐忍的社会现实。
近义词与用法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职场、家庭或社会中因权力不对等导致的压抑状态,例如下属对上级的不合理要求、弱势群体遭遇不公却无法发声等情境。
情感色彩
成语本身为中性词,但隐含对压抑者的同情,以及对强权环境的批判。
这一成语生动刻画了受压迫者的矛盾心理,既是语言表达的典范,也是社会现象的缩影。若需了解更丰富的古籍用例或变体表达,可参考《伯牙琴》原文或成语词典。
“敢怨而不敢言”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心中满怀不满和委屈,但又不敢直接表达出来。它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忍让精神,强调了面对困境或冤屈时,不张扬、不愤怒、不发表言辞批评的态度。
“敢怨而不敢言”这个词的部首是“言”,它可以在汉字的左侧,也可以在上方。它总共有11个笔画。
“敢怨而不敢言”在繁体汉字中的写法为「敢怨而不敢言」,没有任何变化。
在古时候,这个成语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变化,但是整体的意思并没有改变。
他心中满是怨气,却选择了敢怨而不敢言。
敢言直谏、不怨而劝、敢怨敢直、不敢言表、言不及怨
不声不响、含冤而泣
义正辞严、直言不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