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宵衣旰食的意思、宵衣旰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宵衣旰食的解釋

[getting up before dawn and eating late—busy with state affairs] 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飯,形容工作繁忙而勤勉

宵衣旰食,憂六宮之未安;寒心銷志,懼一物之失所。——唐· 李世民《命皇太子監國诏》

詳細解釋

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飯。形容非常勤勞,多用以稱頌帝王勤于政事。 唐 陸贽 《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今師興三年,可謂久矣;稅及百物,可謂繁矣,陛下為之宵衣旰食,可謂憂勤矣。” 宋 司馬光 《論橫山疏》:“虜騎大至,覆軍殺将,邊城晝閉,朝廷乃為之宵衣旰食,焦心勞思,興兵運財,以救其急。”《明史·王直傳》:“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與羣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四》:“皇帝宵衣旰食,欲拯生靈於塗炭。” 茅盾 《關于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五:“ 崇祯 的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反而加速了 明 王朝覆滅的進度。”亦省作“ 宵旰 ”。 唐 羅隱 《淮南送李司空朝觐》詩:“聖君宵旰望時雍,丹詔西來雨露濃。”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君臣宵旰,幾一年矣,而富國之效茫如捕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宵衣旰食”是漢語成語,形容政務繁忙、勤勉理政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源結構 “宵”指夜晚,“衣”作動詞指穿衣,“旰”意為天色晚,“食”指進餐。字面意為“天未亮就穿衣起床,天色暗後才進食”。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史書《舊唐書·劉蕡傳》,原文載“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用以描述帝王勤政之态。

二、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既保留原義指公務人員忘我工作,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解釋為“形容處理政務勤奮辛勞”,也引申用于贊揚各行業敬業精神。例如“科研團隊宵衣旰食攻克技術難關”的用法已被《新華成語詞典》收錄。

三、語用特征

  1. 褒義色彩:多用于書面語體贊揚勤勉行為,如《人民日報》社評“扶貧幹部宵衣旰食改善民生”。
  2. 搭配限制:常與“勤政”“治事”等政務類詞語連用,不宜描述普通加班場景。

四、文化認知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成語源流大辭典》指出,該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克己奉公”的價值取向,與《尚書·無逸》記載的周公“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的勤政精神一脈相承。

網絡擴展解釋

“宵衣旰食”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深層含義

  1. 曆史背景
    最初專用于帝王或官員勤政,體現治國理政的奉獻精神(如《舊唐書》中描述帝王“憂六宮之未安”)。
    後泛化為對工作極度投入的褒義形容,如曆史人物包拯、諸葛亮等典型代表。

  2. 使用場景

    • 古代:多用于稱頌帝王或官員的勤勉(如清代文獻中主要為皇家專用)。
    • 現代:書面語中可形容任何職業的勤奮狀态,但較少用于口語。
  3. 成語結構
    并列結構,由“宵衣”和“旰食”兩個相似含義的短語組成,強調從早到晚的辛勞。


常見誤讀與注意


例句與出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典故,可參考《陳文帝哀冊文》《興元論解姜公輔狀》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疤瘌眼北陵邊防軍弁瓊标俊必丢仆答比仿禀食不根之論鈔襲稱動初昏垂球待哺掉文袋發導凡筆浮齡谷那鼓扇孤煙海流恒分合適煌煌皇嗣檢栝減降奸色擠擦擠訛頭金邊鲸浪菌人侃樂磕磕巴巴叩診錘療窮莽沕瞞天冥間尼泊爾棚垜破軍殺将切膚青鑒青螺青珉晴虛戎繕事緒損人利己通犀帶脫胎換骨亡厝晚食違延未兆先回虓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