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合樂調。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 子建 士衡 ,鹹有佳篇,并無詔伶人,故事謝絲管,俗稱乖調,蓋未思也。”《宋書·袁豹傳》:“譬猶修隄以防川,忘淵丘之改易,膠柱於昔弦,忽宮商之乖調,徒有考課之條,而無毫分之益。” 清 馮定遠 《鈍吟雜錄·古今樂府論》:“文士所造樂府,如 陳思王 、 陸士衡 ,於時謂之‘乖調’。”
“乖調”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相關背景:
“乖調”讀作guāi diào,主要含義是不合樂調,指音樂或文學創作中與既定曲調或聲律不協調的現象。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樂府》,用來形容曹植、陸機等人的樂府詩因未按傳統配樂規範創作,導緻“與世俗所認為的‘調’不合”。
音樂與文學領域
在《文心雕龍》中,劉勰指出曹植的樂府詩雖文辭優美,但因未遵循官方樂工配樂規範,被世俗誤認為“乖調”。實際上,這種“不合調”并非作品本身無調,而是與當時通行的配樂習慣不同。
其他解釋的偏差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言行得體”,可能是對“乖”字單獨含義(乖巧)的誤讀,與古典文獻中的本義不符,需注意語境區别。
“乖調”的核心含義聚焦于藝術創作中的不協調性,尤其在古典樂府詩中具有批判與創新雙重色彩。需結合具體文獻(如《文心雕龍》)理解,避免與現代漢語中的“乖”混淆。
建議參考權威來源如(學術分析)及(古典引證)獲取更完整信息。
《乖調》這個詞指的是音樂或歌曲中的一種曲調或調式。它常常用來形容某種音樂旋律或調子給人帶來的感覺,特别是在中國傳統音樂中。乖調可能會具有婉轉、柔美、舒緩、悠揚等特點。
《乖調》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丿”和“丶”。它的拼音為“guāi diào”。根據筆畫順序來看,它有9畫。
《乖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如《詩經·衛風·木瓜》中就有“乖乖”一詞。後來,它引申而來形容音樂或歌曲的調子,表達了一種特定的音樂風格。
《乖調》的繁體字為“乖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乖調的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古字形沒有給出,請參考現代漢字寫法。
1. 這首曲子的乖調讓人心曠神怡。
2. 我喜歡聽具有乖調的音樂,它讓我感到非常放松。
乖調:melody, 戲曲乖調:dramatic melody, 乖調原生藝術:indigenous artistic melody
柔美調、悠揚調
刺耳調、沉悶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