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媕娿的意思、媕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媕娿的解釋

[hesitate] 無主見,猶豫不決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韓愈《石鼓歌》

詳細解釋

亦作“ 媕阿 ”。亦作“ 媕妸 ”。亦作“ 媕婀 ”。1.依違阿曲,無主見。 唐 韓愈 《石鼓歌》:“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娿。” 錢仲聯 集釋引 祝充 曰:“媕娿,《廣韻》:‘不決也。’” 宋 梅堯臣 《雷逸老遺石鼓文》詩:“欲以氈衣歸上庠,天官媕阿馳肯将。” 明 歸有光 《王府君墓志銘》:“平生不媕阿隨人是非。” 清 魏源 《籌海篇》四:“媕妸調停者曰:‘姑聽其仍開博場,一日賭6*博,一日無事,百年賭6*博,百年無事。’” 白采 《被擯棄者》:“盡變成了一個媕婀之徒,正如俗話說的:‘便死在水裡,也不生泡沫。’”

(2).指依違阿曲,無主見的人。 宋 洪邁 《容齋四筆·會合聯句》:“媕娿當位,左掣右壅。” 清 高其倬 《薊州新城》詩:“剛鯁靡孑遺,媕婀忌忠誠。”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媕娿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媕娿”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人缺乏主見、态度猶豫不決或隨波逐流的狀态。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核心詞義
    指人遇事不能果斷決策,表現出優柔寡斷、左右搖擺的态度,常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媕娿之徒,難成大事。”

  2. 構字解析

    • 媕(ān):本義與女子相關,可引申為柔順、依附之态。
    • 娿(ē):古同“婀”,有柔弱、遷就之意。二字組合後強化了“無獨立主張”的語義。
  3. 文學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如唐代韓愈《石鼓歌》中“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諷刺官員處事圓滑、不敢直言。

若在閱讀古籍時遇到此詞,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具體語境含義。由于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日常交流中一般用“優柔寡斷”“首鼠兩端”等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媕娿》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媕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女性容貌美麗動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媕娿》的部首是女字旁,共有1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媕娿》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和民間文化,是對女性美麗形象的形容。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嬾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媕娿」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發展。然而,現代對于此詞的主要本字寫法為「媕娿」。

例句:

她的容顔媕娿動人,令人心生傾慕。

組詞:

由「媕娿」組成的詞語有:媕娿俏麗、媕娿動人、媕娿姿色等。

近義詞:

與「媕娿」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嬌美、秀麗、絕色等。

反義詞:

與「媕娿」意義相反的詞語有:普通、平凡、丑陋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