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Autumnal Equinox (16th solar term)]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9月22、23或24日。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一樣長
(1).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在陽曆9月23日或24日。這天南北半球晝夜等長。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于中秋之月,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2).指秋天。《舊唐書·于志甯傳》:“以罪較量,明非惡逆,若欲依律,合待秋分。”
(3).農業集體單位秋季分配。《新華半月刊》1957年第1期:“黨支部指示協助作秋收和秋分工作後,團支部就讨論。”
秋分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其含義可從天文、氣候和文化習俗三方面解釋:
秋分後,北半球氣溫逐日下降,冷空氣與暖濕氣流交彙易形成降水,晝夜溫差加大。南方地區通常在秋分後正式入秋。
每年公曆9月22-24日交節,2025年秋分為9月23日(具體需參考當年天文數據)。
秋分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表示秋天正式到來的日期。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陽黃經達到180度時就是秋分。
秋分是一個漢字,由部首禾和音聲構成。它共有8個筆畫。
秋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農耕社會。古人認為自然界的變化和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通過觀察太陽運行的軌迹,确定了二十四節氣。秋分則表示秋天正式開始,天氣變涼、白晝和黑夜持平。
秋分的繁體寫法為「秋分」,沒有特别的變動。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古時候秋分的漢字寫作「豨膼」。這個寫法在演變中逐漸被「秋分」所取代。
1. 今年的秋分是在9月23日。
2. 秋分過後,天氣逐漸變涼。
秋分的組詞有:秋季、秋天、秋色、分布、分明等。
秋分的近義詞有:秋令、秋季、秋天。
秋分的反義詞是春分,表示春天正式到來的日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