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6*考核地方官吏偵破盜案、捕獲盜賊成績的制度。《漢書·尹翁歸傳》:“京師畏其威嚴, 扶風 大治,盜賊課常為三輔最。”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盜賊課》:“《史記·酷吏傳》 武帝 作‘沉命法’,曰羣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盜賊寖多,上下相為匿,以文辭避法焉。此 漢 世所名為盜賊課,而為法之敝已盡此數言中焉。”亦省稱“ 盜課 ”。《清史稿·李衛等傳論》:“ 世宗 以綜覈名實督天下,肅吏治,嚴盜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盜賊課漢語 快速查詢。
“盜賊課”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主要來源于古代制度,但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盜賊課”指古代考核地方官吏偵破盜案、捕獲盜賊政績的制度。該制度通過量化指标(如破案率、抓捕人數)評估官員治安治理能力,與官員升遷獎懲挂鈎。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從小學習偷盜技能的人”,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讀或引申,需謹慎使用。
“盜課”一詞在《金史》等文獻中表示非法征收賦稅,與“盜賊課”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
提示:如需研究相關制度,建議參考《漢書》《日知錄》等古籍原文,或查詢權威曆史文獻。
《盜賊課》是指有關盜竊技巧和行為的課程或教學内容。
《盜賊課》包含兩個部首:左邊是“罒”(wǎng),右邊是“告”(gào)。總共需要12個筆畫書寫。
目前沒有确切的資料能夠證明《盜賊課》這個詞的來源。
《盜賊課》的繁體寫法為「盜賊課」。
《盜賊課》在古時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現有資料無法提供。
1. 在這門盜賊課上,我們将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免受盜竊行為的影響。
2. 他曾經參加過一些盜賊課程,但現在已經改邪歸正了。
與《盜賊課》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盜竊技巧”、“犯罪學”、“防盜知識”等。
與《盜賊課》相近的詞彙可以有:“竊賊教程”、“盜竊講座”等。
《盜賊課》的反義詞可能為“警察課”、“防盜課”等,與防止犯罪和保護財産安全相關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