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奴仆。《漢書·郊祀志下》:“犧牲玉帛雖備而財不匱,車輿臣役雖動而用不勞。”
(2).猶役使。《漢書·西域傳上·康居國》:“三國内相輸遺,交通如故,亦相候司,見便則發;合不能相親信,離不能相臣役。”《三國志·魏志·常林傳》“ 旹 弟 靜 紹封”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自 茂 修行,從少至長,冬則被裘,夏則裋褐,行則步涉,食則茨藿,臣役妻子,室如懸磬。”
“臣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描述社會階層關系或權力支配現象,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史料。
臣役(chényì)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為“臣”和“役”。臣字由元、半、口組成,役字由彳、心組成。臣役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被人任為臣子,承擔奉役的義務。
臣役一詞的來源源自于古代的封建社會制度。在古代,君主統治下的臣民之間存在着主仆關系,臣民對國家、君主承擔不同的職責和義務。臣役指的是作為臣子,為國家和君主服務,忠誠執行君主的命令和任務。
在繁體漢字中,臣役的寫法保持不變。
标題:臣役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臣役一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在古時候的寫法中,臣字的“彳”部分稱為“辶”,表示人走的步子,心字的部分則寫成“忄”,表示心思意念。
例句:
1. 他甘心臣役,全心全意為國效力。
2. 楊姓後裔今承繼臣役之責,忠心耿耿。
标題:臣役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臣民、臣服、役使、役夫
近義詞:跪拜、侍奉、服侍、事奉
反義詞:主宰、統治、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