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兄避位而使辟召其弟。 漢 應劭 《風俗通·過譽·度遼将軍安定皇甫規威明》:“度遼将軍 安定 皇甫規 威明 連在大位,欲退避弟,數上病,不見聽。” 王利器 校注:“《拾補》雲: 範 書譌‘第’,注亦謬解,依此書作‘弟’為是。 錢大昕 曰:‘避弟,謂己避位,而弟得辟召也。’作‘弟’是。”
“避弟”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權威文獻中解釋較為統一,但也存在部分引申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根據漢典和滬江線上詞典的記載,“避弟”指“兄避位而使辟召其弟”()。這裡的“避位”意為讓出職位,“辟召”指征召任職,整體表示兄長主動讓出官位,使其弟被朝廷或上級征召任用。此解釋源于漢代應劭《風俗通·過譽》中的典故,涉及度遼将軍皇甫規讓位給弟弟的事例。
文化背景
這一詞語反映了古代家族倫理與官僚制度的關系。在傳統社會中,家族成員間常通過讓位、舉薦等方式維系地位,尤其是兄長對弟弟的提攜被視為美德()。
常見誤解
部分中等權威來源(如查字典)将“避弟”解釋為“避免與弟弟發生沖突”,但此說法缺乏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讀()。建議以高權威古籍解釋為準。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罕見使用。例如:“皇甫規避弟之舉,可見漢時世家大族對仕途的掌控。”()
建議參考漢典和滬江詞典的原始釋義,以獲取更嚴謹的學術依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