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考試時,負責監試之官員。《宋史·選舉志二》:“凡覆試,令宰執出題,不許都司幹預,仍日輪臺諫一員,簾外監試。” 清 翟灏 《通俗編·仕進》:“監試等不預考校,謂之簾外,則凡預考校官,時亦當謂之簾内,今稱内簾外簾,蓋承之也。”參見“ 簾官 ”。
“簾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字面及引申含義
指事物的外部或邊緣,由“簾”(遮擋物)與“外”(外部)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超出預期或脫離核心範圍的情況。例如:“事件的發展已至簾外,難以掌控。”
曆史科舉制度中的特定術語
在宋、清等朝代的科舉考試中,“簾外”指負責監考的官員。據《宋史·選舉志》記載,監試官需在考場外監督,不參與閱卷,稱為“簾外”,與内部閱卷的“簾内”官員區分。清代翟灏《通俗編》也沿用此說法。
使用建議:
簾外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簾和外兩個部分。
簾是由巾和連組成的,它表示遮擋光線或者隔斷空間的布簾。外則表示在簾的外面,表示在某個物體或者範圍之外。
簾的拼音為lián,它是由織字旁和代字旁組成的。織字旁表示和紡織物有關,代字旁表示替代其他東西。簾字的古時候寫法為帚。
外的拼音為wài,它是由夕字旁和土字底組成的。夕字旁表示夕陽或者傍晚,土字底表示與土地有關。
簾外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在小說中,它出現在“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簾外雪”的一句詩中,意思是秋日的夕陽映照在簾外的雪地上,美不勝收。
簾外的繁體字為簾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簾的古代寫法為帚,表示用來掃帚的物品,也用來指代簾子。外的古代寫法為除,表示去除或者離開。
簾外的一些組詞包括簾子、簾幕、簾帷等。簾子指挂在窗戶或床上的簾子,簾幕指大型的簾子,用來遮擋空間。簾帷則指較為華麗的簾子,通常用于寺廟或者宮殿。
簾外的近義詞包括簾外景、簾内景。簾外景指簾子外面的風景,簾内景指簾子内面的風景,兩者表示不同的視角。
簾外的反義詞為簾内,表示在簾子内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