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烏絲闌 ”。指上下以烏絲織成欄,其間用朱墨界行的絹素。後亦指有墨線格子的箋紙。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宋 亳 間,有織成界道絹素,謂之烏絲欄、朱絲欄。” 宋 袁文 《甕牗閑評》卷六:“黃素細密,上下烏絲織成欄,其間用朱墨界行,此正所謂烏絲欄也。” 宋 陸遊 《雪中懷成都》詩:“烏絲闌展新詩就,油壁車迎小獵歸。” 清 黃景仁 《歲暮懷人》詩:“烏絲闌格鼠鬚描,愛我新詩手自抄。”
“烏絲欄”是中國古代用于書寫的一種界格形式,其含義和演變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烏絲欄指在絹素或箋紙上以黑色絲線織成(或繪制)的界格,通常用朱紅色或墨色線條劃分行距,便于書寫整齊。早期多見于絹帛,後逐漸應用于紙張。
明代蔣防《霍小玉傳》提到“烏絲欄素缣”,清代黃景仁亦在詩中描述友人用烏絲欄抄錄詩作,印證其在文人群體中的廣泛使用。
注: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文獻例證,可參考、4、5中的古籍引文。
烏絲欄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烏”、“絲”和“欄”三個部分組成。
“烏”字的部首為“鳥”,它有四畫;“絲”字的部首為“纟”,它有6畫;“欄”字的部首為“木”,它有8畫。
烏絲欄的來源比較複雜,沒有一個确切的來源說法。
烏絲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烏絲欄」。
在古代漢字中,烏絲欄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可以使用繁體字的寫法,也可能有其他的寫法。
這個烏絲欄是由純手工制作的,非常精緻。
組詞:烏絲漆、烏絲綢、欄杆等。
近義詞:黑色的欄杆、絲綢欄杆。
反義詞:白色的欄杆、無絲綢裝飾的欄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