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兒子能繼承父志,完成父親未竟之業。《易·蠱》:“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 王弼 注:“以柔巽之質,幹父之事,能承先軌,堪其任者也。” 唐 獨孤及 《唐故虢州宏農縣令天水趙府君墓志》:“有子若幹人,訓以義方,鹹能被服文藝,幹父之蠱。” 王國維 《紅樓夢評論》:“則夫絶棄人倫如 寳玉 其人者,自普通之德道言之,固無所辭其不忠不孝之罪;若開天眼而觀之,則彼固可謂幹父之蠱者也。”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我看大人還不如‘幹父之蠱’,一位胖大官員看得 禹 不作聲,以為他就要折服了,便帶些輕薄的大聲說,不過臉上還流出着一層油汗。”亦省作“ 幹蠱 ”。 宋 洪邁 《夷堅庚志·武女異疾》:“ 鄂州 富商 武邦寧 啟大肆,貨縑帛……其次子 康民 ,讀書為士人。使長子幹蠱。”
"幹父之蠱"是源自《周易》的典故性成語,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兒子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并能矯正其過失"(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49頁)。該表述出自《周易·蠱卦》初六爻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其中"幹"意為繼承、承擔,"蠱"原指卦名,引申為積弊之事(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易》注疏)。
從構詞結構看,"幹父"為動賓結構,指繼承父業;"之蠱"作補語,特指需修正的弊端。這種主謂補的複合式構詞法,體現了先秦典籍中"之"字作為結構助詞的典型用法(來源:漢典網古代漢語語法解析)。程頤在《周易程氏傳》中注解:"子幹父蠱之道,能堪其事則為有子,父之愆失可得而改也",強調繼承者需具備革故鼎新的能力(來源:國學大師網《周易》注疏)。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多用于褒揚繼任者既能傳承事業,又能革新除弊的雙重品質。如清代學者王夫之在《周易外傳》中論及:"幹父之蠱,非承其敝而改之,不足以振家聲",突顯其積極意義(來源:《船山全書》第一冊)。《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傳承創新"類成語,常用于描述企業接班或事業傳承場景(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第3版)。
“幹父之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如下解釋:
總結來說,“幹父之蠱”不僅指簡單的繼承,更包含承擔責任、修正過失的積極意義,常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表達對繼承者的認可。
百君子菜豆層雲車隊赤雞春岚淡季多日兒婦敷綸膚敏負奇灌漿河津鶴舟紅埃轟笑後發制人黃眉踐敗講習見笑金篦術今古進退中度峻崄局氣曠恩連纏梁闇斂身靈輴镂金鋪翠眉須敏才冥慶内啟蜺霧農末偏醒七耀騎裝人中之龍上陽花哨船神标射人師識大體釋憾石砮壽夭泰山其頹套襲桃子筒桂溫仁文則污眼閑檢閑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