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進退有度 ”。
“進退中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n tuì zhōng dù,其核心含義指行動舉止合乎法度、規範,與“進退有度”同義。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士容》,描述一位拜訪田骈的客人“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閑雅,辭令遜敏”,即衣着、舉止、言辭均符合禮儀規範。
基本含義
用法與結構
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呂氏春秋》或權威成語詞典。
《進退中度》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它常常用來描述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或處境時的态度和行為。它指的是在遇到困難或抉擇時,個體能夠保持平衡和冷靜,既不盲目進取,也不畏首畏尾,能夠找到合適的進退之道。
該詞彙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退”和“中”。其中,“辶”表示“邊走邊停”的意思,與行走有關;“退”表示向後,指的是後退的動作;“中”表示在兩者之間的位置。這三個部首一起構成了“進退中度”這個詞。
“進退中度”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的文獻《易經》中:“進退無疆”。所謂“進退無疆”,即指在處理事情時,不受任何限制和紛争,能夠以平和的心态,恰到好處地把握進退之度。
在繁體漢字中,“進退中度”的寫法和簡體相同。
古時候,“進退中度”有着不同的漢字寫法,例如“進退中度”。雖然字形不同,但含義和簡體寫法都是相同的。
例句:
1. 面對困難,我們應該冷靜、淡定地尋找進退中度。
2. 在領導層的角色中,我們需要學會進退中度,這樣才能更好地協調不同的利益。
組詞:進取、退縮、中庸。
近義詞:處變不驚、穩重、明智。
反義詞:盲目、激進、猶豫不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