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事情的要領或有關大局的道理。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善撲營》:“其後 文遠臯寧 任金吾時,以其賤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罷之,人稱其識大體雲。” ********* 《演講錄·八年的回憶與感想》:“這年頭愈是年輕的,愈能識大體,博學多能的中年人反而隻會挑剔小節。”
“識大體”是一個漢語成語,指能夠理解事物的核心或全局性道理,強調從整體角度把握問題,而非拘泥于細節。以下是詳細解析:
“識大體”由“識”(認識、了解)和“大體”(整體、大局)組成,意為通過觀察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質與全局,避免因局部或細枝末節影響整體判斷。
總結來看,“識大體”既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強調在複雜情境中抓住關鍵矛盾,維護整體利益。
《識大體》是一個成語,意為理解事物的整體和總體,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本質。它包含了對事物的全面認知和把握,能夠看到問題的全局,從而做出正确的判斷和決策。
這個成語的部首是“讠”,共有11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中。在古時候,它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字體更加繁體。在古代,人們使用毛筆寫字,字形更加書法化,因此與今天的字體有所不同。
他明白隻有識大體,才能夠制定出正确的發展戰略。
隻有識大體,才能夠看清當前的處境,做出明智的選擇。
組詞:識破、體會、大意
近義詞:洞察、了解、洞悉
反義詞:目光短淺、一知半解、片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