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制的箭頭。《國語·魯語下》:“ 仲尼 在 陳 ,有隼集於 陳侯 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 韋昭 注:“砮,鏃也,以石為之。”《宋書·夷蠻傳·高句骊國》:“ 大明 三年 高句驪 王 高璉 又獻 肅慎氏 楛矢石砮。”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惟國初 吳兆騫 謫 寧古塔 記之,雲石砮出 混同江 中,相傳松脂入水千年所化,厥色青紺,厥理如木,厥堅過鐵石,土人以之礪刄,知為 肅慎 砮矢之遺。”
“石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石砮”指用石頭磨制的箭頭,是古代狩獵或戰争中使用的武器部件。其中,“砮”特指箭頭,而“石”則表明其材質。
石砮與楛矢(楛木箭杆)是關東肅慎族的标志性物産,成為該民族與中原地區聯繫的重要媒介。據考證,石砮多采用松花江流域的堅硬青石磨制而成,工藝獨特。
“石砮”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考古研究,體現古代工具制作技術與民族文化交流的關聯性。
《石砮》(shí shū)是一個表示射箭用具的詞彙。在古代中國,箭矢是狩獵和戰争中非常重要的武器,而石砮就是用來發射箭矢的裝置。
《石砮》包含兩個漢字,分别為“石”和“砮”。
“石”(dàn)是一個象形字,它代表着堅硬的石頭,并作為部首出現。在《康熙字典》中,石的部首為“石”(shi),它的字形由三個橫梁和一個豎梁組成。
“砮”(nú)則是一個聲旁字,它的字形由10個筆畫組成。這個字有一個上方的“丿”形狀,下方是一個“石”字的部分,表示用石頭射箭的意思。
《石砮》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其中描述了戰國時期燕國的武器制造和使用。在現代漢語中,用途廣泛的《石砮》詞語常常被引用。
繁體字中的《石砮》保持着相同的意思和筆畫構造,隻是字體形狀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和現代有些不同。例如,古代的石字部首形狀比現代的更為簡單,隻有兩個橫梁。而砮字則沒有那麼規整,筆劃之間的連接也可能不同于現代字形,因為在字形演變曆程中,有些細節會逐漸變化。然而,總體來說,古代的《石砮》與現代版本保持了一緻的字義和結構。
在《左傳》中,有一句描述燕國制造石砮的話:“燕人使石砮射目。”意思是“燕國人用石砮射擊敵人的眼睛。”
《石砮》可以通過與其他漢字進行組合來形成各種詞彙。例如,“石”可以與“頭”組成“石頭”(shí tóu,stone),而“砮”則可以與“戈”組成“砮戈”(nú gē,箭矛)。
在義近方面,與《石砮》相關的詞彙包括“石弓”(shí gōng,一種發射石頭或金屬塊的武器)以及“石射”(shí shè,用石頭射擊的動作)。
沒有特定的反義詞與《石砮》相關,因為它是一個詞彙、一種工具的名稱,而非一個抽象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