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诏。 南朝 梁 江淹 《齊太祖高皇帝诔》:“話言之詔,貽在英粹。寅亮大寶,敷綸妙秘。”
敷綸,漢語複合詞,今多用于文學語境,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古典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敷”在《說文解字》中釋為“㫃也”,本義為鋪陳、展開,《尚書·禹貢》有“禹敷土”例證,引申為實施、頒布。“綸”初指青絲绶帶,《禮記·缁衣》載“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後衍伸為政令文書,《文心雕龍·诏策》言“诏敕宣綸,象魏懸法”,特指官方文告。二字組合形成動賓結構,字面意為“頒布政令”。
二、典例解析 該詞見于明清文獻,如《明史·職官志》載禮部官員“敷綸绛阙,掌四方文書”,此處指代發布朝廷诏令的職能。清代恽敬《大雲山房文稿》亦有“敷綸于野,惠澤流芳”的表述,語境中帶有政策推行、恩澤廣布之意。現代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形容政策實施或權威宣告的場景。
三、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保留古典色彩,常見于學術論著與公文寫作。如《中國政治制度史綱》(中華書局,2012)中“唐代三省六部制下,敷綸之權歸于中書”,仍延續其發布政令的核心語義。需注意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特定專業領域。
“敷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綜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宣诏(主要含義)
指古代帝王發布诏書的行為,常見于文獻記載。如南朝梁代江淹在《齊太祖高皇帝诔》中寫道:“寅亮大寶,敷綸妙秘”,意為恭敬地秉承帝王旨意,頒布重要诏令。
字義解析
南朝梁·江淹:“敷綸妙秘”——指帝王頒布精妙的诏令(出自《齊太祖高皇帝诔》)。
建議參考權威古籍或《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考證具體語境下的用法。
扁食不豫蔡锷長腰充棟汗牛除愈從順打樁船疊肩東倒西欹斷碣耳力二流大挂鲂鲆诽诽附署祓濯歸客故籍國孝含絲蟲花肥澴波遑駭花消翦片濟濟倨橫沮異愧顔苦盡甘來利榷劉熙載隆踴洛閩賣俏行奸瀎破甯武子畔換橋面清途三脔上壤申訴世局世途書法家順指書鎮同辔惋懑委勘聞風而至文遊台毋甯無神論烏焰小夏侯小智下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