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厚仁愛。《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 唐 盧照鄰 《樂府雜詩序》:“動息無格於溫仁,颠沛安由乎正義。”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唐肅宗 被史家描寫為‘溫仁’, 唐代宗 也被稱為‘寬仁’,實際都是庸懦人物。”
“溫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溫厚仁愛”,形容人性格溫和、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溫仁”由“溫”(性情溫和)和“仁”(仁愛之心)組成,指代一種兼具溫暖與仁慈的品德,常用來描述待人友善、寬容且有同理心的人。
“溫仁”強調内外兼修的特質,既包含性格的溫和(外在表現),也涵蓋内心的仁愛(内在品質)。這一詞彙常用于褒揚德行,尤其在儒家文化背景下,與“恭儉”“正義”等概念關聯緊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相關篇章或查字典等工具書。
《溫仁》這個詞是中文詞彙,具有溫暖和仁愛的含義。它代表着人們對待他人時溫柔、親切的态度,以及對他人的關心、關愛和寬容。
《溫仁》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氵”和“亻”。其中,“氵”為水的偏旁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意義;“亻”為人的偏旁部首,表示與人相關的意義。《溫仁》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1個。
《溫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代漢字中,溫的本義是“溫暖”,而仁的本義是“慈愛”。隨着時代的演變,這兩個字逐漸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代意義的溫仁。
在繁體字中,溫仁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中的溫仁寫作「溫仁」,以繁體字形式呈現。溫字的字形在繁體字中加入了「氵」作為部首,仁字仍然保留原本的形态。
他對待每個人都很溫仁,從不刻意排斥任何人。
她的溫仁态度感染了周圍的人,使整個團隊更加和諧。
組詞:溫和、仁慈、溫暖、仁愛。
近義詞:和藹、親切、善良。
反義詞:冷漠、無情、殘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