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指 殷 遺臣。《書·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
“百君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百君子特指商朝滅亡後的遺臣(即“殷遺臣”),常見于《尚書》等典籍。該詞由“百”(表數量衆多)和“君子”(指有德行的臣子)組合而成,強調前朝臣子的群體性。
出自《尚書·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 這裡的“百君子”與“讎民”(指商朝敵對民衆)、“友民”(周朝臣民)并列,反映了周初對前朝臣民的分類與安撫政策。
商朝(又稱殷)滅亡後,周王朝為鞏固統治,一方面吸納商代貴族,另一方面也需管理前朝遺民。“百君子”可能指代那些歸順周朝但仍保留一定地位的商代舊臣,體現了周人對前朝政治遺産的處理方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注疏或商周曆史研究資料。
《百君子》是指一百個君子,也就是一百位有才德、有修養的人。
《百君子》的拆分部首是⺍(廠),共有7個筆畫。
《百君子》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一百個有品德的君子的群體,源自于中國古代禮儀文化及儒家思想。
《百君子》的繁體字為「百君子」。
在古代,《百君子》的寫法并沒有太大不同,依然是「百君子」。
這個社團裡的成員都是真正的《百君子》,大家互相謙讓、尊重和幫助。
仁者百人、百善孝為先、百裡挑一、百家争鳴
百人之才、百子之師、百子千人
無君子、衆善之堂、百孩之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