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捷的才思。《後漢書·宦者傳論》:“或敏才給對,飾巧亂實。”《新唐書·李敬玄傳》:“時員外郎 張仁褘 有敏才, 敬玄 委以曹事。”
敏才(mǐn cái)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聰慧敏捷的才能,強調個體在思維、反應或行動上具備突出的機敏性與才幹。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基本釋義
敏:本義為反應迅速、思維靈活(《說文解字》:“敏,疾也”);
才:指天賦、能力(《說文解字》:“才,草木之初也”,引申為人的資質)。
組合後指兼具敏捷性與卓越才能的特質,多用于形容人的資質或表現。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 10256 頁。
引申内涵
除字面意義外,隱含對複雜事務的快速應對能力,常與“機變”“幹練”等詞關聯,多見于古代人物評價。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 2157 頁。
曆史文獻記載
來源:《後漢書》卷四十;《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 128 頁。
古代人物評價
宋代《冊府元龜·铨選部》多次以“敏才通理”“敏才清識”描述官員,強調其處理政務的機敏與洞察力。
來源:《冊府元龜》卷六百三十七,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
詞彙 | 側重點 | 與“敏才”差異 |
---|---|---|
英才 | 傑出天賦與成就 | 更重結果,非強調反應速度 |
捷才 | 臨場應對迅捷(如口才) | 範圍較窄,多指即時反應 |
敏才 | 綜合性的機敏與才幹 | 涵蓋思維、行動雙維度 |
來源:《古代漢語詞彙學》,楊琳著,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 178 頁。
該詞屬文言遺留詞彙,現代漢語中多被“才思敏捷”“幹練之才”等替代。若需使用,建議限于曆史研究、古典文學或特定修辭語境,以保持語言準确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 912 頁。
“敏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敏才”由“敏”和“才”組成:
作為名字時,“敏才”寄托了聰明、靈活、賢能等積極寓意。需注意語境差異:古籍中多指才思,現代可能更側重綜合能力。
菴薆昂霄聳壑悲忻布署參透曾國藩承迎蚩鄙醇醯風流雲散風驅電擊覆杯梗迹萍蹤格殺瓜丘龜紋觚盧黑耀石恒沙鴻崖化隆回隤駕被匠役僭虐結驷列騎戒心節行九霞裙糠糜穅糟硜執浪迹天涯厘次列從令人神往理色落的髦耋冥滅母姊妹偏材千手千眼觀音起責襂褷神荼申制世宗蒐裒踏床闆太老師銅爵妓同内頽乏頹虧文武班握機小信未孚西蕃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