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員的處所。《新唐書·張錫傳》:“時 蘇味道 亦坐事,同被訊,繫鳳閣,俄徙司刑三品院。 錫 按轡專道,神氣不懾,日膳豐鮮,無損貶。”《資治通鑒·唐則天後長安元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雲:“先是制獄既繁,司刑寺别置三品院以處三品以上官之下獄者。”
“三品院”是唐代的一種特殊司法機構,主要用于拘囚犯罪的三品及以上官員。以下是綜合相關資料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三品院”是唐代設置的專門關押三品以上官員的場所。因唐代官制中“三品”屬于高級官員(如宰相、六部尚書等),該機構體現了對高官犯罪處理的特殊程式。
曆史背景與功能
實例與文獻依據
綜合釋義
該機構既是唐代司法等級制度的體現,也反映了統治者對官僚集團既約束又維護的雙重态度。其名稱由“三品”(官階)和“院”(場所)構成,字面即指“三品官員的拘禁之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或參考、及的文獻來源。
三品院,是指古代中國皇帝海外居所的稱呼。這個詞源自于漢語,表示皇帝在海外建造的宮殿或宅邸。
《三品院》可以拆分為“三”、“品”、“院”三個字。
“三”是一個獨體部首,表示數量“三”,拼音為“sān”;
“品”是個獨體部首,表示品質等級,“pǐn”為拼音;
“院”的部首是“阝”,表示“圍牆”,拼音為“yuàn”。
總共的筆畫數為9畫。
“三品院”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其中描述了主人公賈寶玉等人在桃花别墅的故事。古代皇帝在海外建造居所的實例也為該詞的起源提供了支持。
在繁體字中,“三品院”用繁體字“三品院”表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紅樓夢》中的描述為例,古時寫法為“叁品院”,其中“叁”是數字“三”的古代寫法。
1. 皇帝下令建造一個華美的三品院。
2. 紅樓夢中描寫的三品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組詞:三品官、宮院、品級
近義詞:皇家府邸、禦府、行宮
反義詞:鄉間小屋、貧民窟、草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