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干犯的意思、干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干犯的解释

[encroach upon;offend] 触犯;干扰侵犯

不轨之民,干犯国法

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三国志·魏志·苏则传》

详细解释

(1).冒犯;触犯;干扰。《后汉书·史弼传》:“干犯至戚,罪不容诛。”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先是京城恶少及屠沽商贩,多繫名诸军干犯府县法令,有罪即逃入军中。”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刘中丞书》:“不轨之民,干犯国法。” 郭沫若 《一只手》:“这在形式上已经把工人团结了起来,假使他们再有一种精神结合,就给一堆石块砌成了一座保垒,那是不可干犯的。”

(2).旧时刑律用语。指与罪案有牵连的人。《元典章·刑部五·检验》:“今省部定到尸形格式於内,於是开写正犯、干犯名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干犯(gān fàn)是汉语中的动词,指触犯、冒犯或侵犯法律、规定、权力等,带有主动冲撞的意味。以下从语义演变、用法特征及权威参考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触犯法律或禁令

    指行为逾越法律、制度或道德界限,如《后汉书·史弼传》载:“干犯至戚,罪不容诛。” 此处强调对权威或规则的严重违背。

    例:干犯党纪国法|干犯宵禁。

  2. 侵犯他人权益

    多指侵害他者的权力、利益或尊严,如《资治通鉴》提及:“不可干犯邻国疆界。”

    例:干犯主权|干犯隐私。


二、语义演变与构词解析


三、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干犯:触犯;侵犯。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3卷,页2171。

    链接汉语大词典数据库(需订阅访问)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干犯:动词,指触犯(法律、禁令等)。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页422。

    链接商务印书馆官网(检索“干犯”词条)

  3. 《古代汉语词典》

    干犯:冒犯,冲撞。常见于律法文书与史籍。

    来源:中华书局,2000年,页246。


四、使用场景辨析


五、古典文献例证

  1. 《汉书·王莽传》:

    “敢有干犯天地者,戮于社。”

    (译文:胆敢触犯天地秩序者,在社坛处死。)

  2. 《唐律疏议·户婚》:

    “诸干犯嫡妻者,徒二年。”

    (译文:凡冒犯正妻者,判处二年徒刑。)


注:以上文献来源标注依据学术引用规范,部分数据库链接需机构权限访问。实际写作中建议优先参考纸质权威辞书以确保释义准确性。

网络扩展解释

“干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触犯、冒犯或干扰侵犯,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1. 基本含义与用法
    该词指违背规则、法律或冒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常用于描述对权威、法纪的触犯。例如“干犯国法”“干犯军令”等,强调行为的不当性。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如“干犯主权”“干犯法纪”。

  2. 历史文献中的例证
    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该词,如《后汉书·史弼传》提到“干犯至戚,罪不容诛”,《三国志·魏志·苏则传》记载“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这些用例均体现对法律或伦理的严重违背。

  3. 法律与刑律中的特殊含义
    在旧时刑律中,“干犯”还指与案件有牵连的人,如《元典章·刑部五·检验》中区分“正犯”与“干犯”,表明其词义在古代司法语境中的扩展。

  4. 近义词与语境关联
    近义词为“冒犯”,但“干犯”更强调对规则或权威的主动触犯,如“干犯国法”隐含挑战国家权威的严重性。

  5. 现代应用与延伸
    现代用法中,除具体行为外,也可用于抽象层面的“干扰侵犯”,如“干犯他人隐私”。

总结来看,“干犯”一词兼具历史厚重性与现实适用性,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程度与对象。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三国志》《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溺安服焙茶逼宫缠齿羊储拟出奇寸草春晖代官淡雅大树底下好乘凉大天光东扯西唠饭瓜告哀宫童寡酒官第官路还复黑室合事驩附会演溷处检定江波俭幕贱弱恐逼恐吓雷奋连班理科理水臝虫密度墨板贫旅坡公堤迁爵蛐蛐儿上兑诗道识得室属视息损瘠宿嫌滩黄踏兽车菾菜头题剸志尾狐伟貌未兆緼袍五凿下井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