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croach upon;offend] 触犯;干扰侵犯
不轨之民,干犯国法
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三国志·魏志·苏则传》
(1).冒犯;触犯;干扰。《后汉书·史弼传》:“干犯至戚,罪不容诛。”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先是京城恶少及屠沽商贩,多繫名诸军干犯府县法令,有罪即逃入军中。”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刘中丞书》:“不轨之民,干犯国法。” 郭沫若 《一只手》:“这在形式上已经把工人团结了起来,假使他们再有一种精神结合,就给一堆石块砌成了一座保垒,那是不可干犯的。”
(2).旧时刑律用语。指与罪案有牵连的人。《元典章·刑部五·检验》:“今省部定到尸形格式於内,於是开写正犯、干犯名色。”
“干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触犯、冒犯或干扰侵犯,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基本含义与用法
该词指违背规则、法律或冒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常用于描述对权威、法纪的触犯。例如“干犯国法”“干犯军令”等,强调行为的不当性。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如“干犯主权”“干犯法纪”。
历史文献中的例证
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该词,如《后汉书·史弼传》提到“干犯至戚,罪不容诛”,《三国志·魏志·苏则传》记载“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这些用例均体现对法律或伦理的严重违背。
法律与刑律中的特殊含义
在旧时刑律中,“干犯”还指与案件有牵连的人,如《元典章·刑部五·检验》中区分“正犯”与“干犯”,表明其词义在古代司法语境中的扩展。
近义词与语境关联
近义词为“冒犯”,但“干犯”更强调对规则或权威的主动触犯,如“干犯国法”隐含挑战国家权威的严重性。
现代应用与延伸
现代用法中,除具体行为外,也可用于抽象层面的“干扰侵犯”,如“干犯他人隐私”。
总结来看,“干犯”一词兼具历史厚重性与现实适用性,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程度与对象。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三国志》《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