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低劣;拙劣。有時用為謙辭。《後漢書·孔融傳》:“ 朱 、 彭 、 寇 、 賈 ,為世壯士,愛惡相攻,能為國憂。至於輕弱薄劣,猶昆蟲之相囓,適足還害其身,誠無所至也。”《文選·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彼美丘園道,喟焉傷薄劣。” 李周翰 注:“美 孔令 得歸丘園之道,歎傷己之薄劣不如也。” 唐 杜甫 《獨酌》詩:“薄劣慚真隱,幽偏得自怡。” 明 李東陽 《<北上錄>序》:“古者使臣以不辱君命為職……自揣薄劣,徒以文事承任使,而關於政者,甚不細。” 清 方文 《王雷臣侍禦招同沉仲連李叔則梁公狄夜集黍酒宋甆喜而作歌》:“ 淮 酒何物浪得名,其味重濁少輕清。五加皮甜苦蒿苦,除此薄劣不足評。”
(2).猶薄情。 宋 張元幹 《踏莎行》詞:“薄劣東風,夭斜落絮,明朝重覓吹笙路。” 元 柯丹丘 《荊钗記·時祀》:“懊恨娘行忒薄劣,抛閃得兩分離在中路裡。” 清 洪昇 《長生殿·補恨》:“傷嗟!豈是他頓薄劣?想那日遭磨刦,兵刃縱橫,社稷阽危。蒙難君王,怎護臣妾?”
(3).猶纖弱。 元 宋方壺 《一枝花·蚊蟲》套曲:“妖嬈體态輕,薄劣腰肢細。”
(4).頑皮;頑劣。 宋 蘇轼 《東坡志林·途巷小兒聽說三國語》:“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説古話。”
薄劣(bó li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低劣、淺薄”,常以謙辭形式出現于文學語境。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該詞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1. 詞義溯源與結構分析
“薄”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林薄也”,本義指草木叢生的淺處,後引申為“微薄、不厚重”;“劣”在《廣雅》中注為“弱也”,含能力不足或品質低下之意。二者結合為并列式複合詞,強化了“薄弱而拙劣”的貶抑色彩。
2. 古代文獻用例
該詞多用于古典詩文表達自謙或批判。如蘇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薄劣漸知詩作祟,幽獨添覺酒有功”,以“薄劣”自嘲詩才平庸;明代《醒世恒言》中“薄劣子弟,玷辱儒門”則直指品行不端者,體現道德評判功能。
3. 現代語義分化
現代漢語中,“薄劣”的使用場景集中于學術評論與文學創作,如評價學術成果“論證薄劣”或形容器物“材質薄劣”。其語義重心偏向客觀描述,相較古代謙辭用法,情感色彩趨于中性化。
“薄劣”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薄劣(拼音:bó liè 或 báo liè,現代多讀前者)指事物的品質低劣、薄弱或差勁,也可用于形容人的品性頑劣、薄情等。
品質低劣
形容物品質量差或能力拙劣,常作為自謙之辭。
例:《後漢書·孔融傳》提到“輕弱薄劣,猶昆蟲之相齧”。
薄情寡義
指情感淡薄、缺乏情義,多用于形容人際關系。
例:宋詞中“薄劣東風,夭斜落絮”暗喻無情。
纖弱或頑劣
既可形容體質柔弱(如纖弱),也可指性格頑皮、惡劣。
例:元曲《兒女團圓》中“堪恨這兩個薄劣種”指品性不良之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或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艾帳翺師徧覩閉經并進布教不依吃跌次資撺弄皴皮大婁山脈反霸輔和高大上高飛遠遁撼天動地何等荷塘華缛揮翰胡乃賈生涕金鄰獵碣毛索敏口謀慮尼姑盤飧攀摘配鹽幽菽憑闌評說破律七八成,七八成兒棄民清償起送賽神三拜三揖三讓上浣生學設衛詩卷失之毫厘,謬以千裡受挫手勢令戍客松梯沓風太嶽攤還殄息相攙纖輝洗滌劑械機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