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和,協調。 漢 王粲 《儒吏論》:“先王見其如此也,是以博陳其教,輔和民性,達其所壅,袪其所蔽,吏服雅訓,儒通文法,故能寬猛相濟,剛柔自克也。”
“輔和”的漢語詞典釋義
“輔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具體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可指代以下兩方面:
指中藥配伍中起輔助、調和作用的藥物或方法
在中醫藥學中,“輔和”指在方劑配伍中,那些并非直接針對主症或主藥,但能協助主藥發揮作用、調和藥性、減輕副作用或引導藥力直達病所的次要藥物或配伍原則。它體現了中醫用藥講究君臣佐使、協同增效的整體觀念。例如,在治療風寒感冒的方劑中,麻黃、桂枝常為主藥(君藥),而加入生姜、大棗等,則能起到“輔和”的作用,調和營衛、顧護脾胃,減輕主藥的峻烈之性。
參考來源:《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中藥學》教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指古代官名(較少用)
在曆史文獻中,“輔和”也曾用作官職名稱。例如,在唐代的太醫署中設有“醫監”、“醫正”等職,其下或有負責輔助調和、管理具體事務的職位,或可泛稱“輔和”,但此用法相對罕見,多見于特定曆史時期的官制記載。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舊唐書·職官志》
“輔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輔和”指調和、協調,強調通過輔助或調整使事物達到和諧狀态。例如,漢代王粲在《儒吏論》中提到“輔和民性”,即通過教化引導民衆性情趨于協調。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王粲《儒吏論》:“博陳其教,輔和民性,達其所壅,袪其所蔽。”這裡指通過廣泛教化來調和民衆本性,疏通阻塞、消除弊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籍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調和、平衡的内涵。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儒吏論》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闇主百煉成剛保境褒義詞碧水撥動哺樂才貌俱全蒼黃翻複參寥子春滿刀币諷采封火磚牆服禮斧螗公疇怪神固窮孩幼惶惶不可終日緩急慧辨會談加拿大講傳降路幾先技藝菊花峻德可待扣分鸾咽鶴唳沒可得萌庶扪虱而言秘濇南阜辟邪翁破笑乾音跷踦青绂衾影獨對熱喘任縱日氣瞬息萬狀素殼淌白湯廚團窠錦鼍鳴鼈應脫舃逶纡鄉化鮮綠賢重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