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失之毫厘,謬以千裡的意思、失之毫厘,謬以千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失之毫厘,謬以千裡的解釋

同“ 失之毫釐,差之千裡 ”。《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進不了那座清祕堂,用個部屬中書,已就‘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了。” 茅盾 《第一階級的故事》:“這中間失之毫厘,就會謬以千裡,不能不說明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失之毫厘,謬以千裡”是一句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極小的初始偏差若未被察覺或糾正,最終可能導緻極其嚴重的錯誤。這一表述既蘊含哲學辯證思維,也體現了古人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觀察。

一、釋義與結構分析

從漢語構詞角度看,“失”指失誤、偏差,“毫厘”為古代極小的長度單位(十毫為一厘),比喻細微的差别;“謬”即錯誤,“千裡”形容後果的嚴重性。前後分句通過對比,強調“量變引發質變”的邏輯關系,具有警示意義。

二、文獻溯源與權威出處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氂,缪以千裡。’”(注:“氂”同“厘”,“缪”通“謬”)。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進一步引用:“故《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裡’”,成為後世通用表述的雛形(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

三、語境應用與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多用于學術研究、工程管理等領域。例如:

  1. 數學運算中近似值的取舍誤差可能導緻最終結果的重大偏離;
  2. 航天器軌道設計中0.1度的角度偏差,經過長途飛行後可能偏離預定目标數千公裡(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四、哲學延伸與社會價值

此成語不僅描述客觀規律,還隱含“防微杜漸”的處世智慧。宋代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評注:“事之端緒,雖毫發之微,不可不慎”,進一步強化了其在傳統文化中的警示意義(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朱子全書》)。

網絡擴展解釋

“失之毫厘,謬以千裡”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含義

指開始時細微的差錯,最終可能導緻巨大的錯誤。強調做事需注重細節,初始階段的嚴謹性至關重要。


出處

  1. 經典文獻:最早見于《禮記·經解》,原文為“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裡”(“缪”通“謬”)。
  2. 演變:西漢戴德在《大戴禮記·保傅》中進一步引用,表述為“失之毫厘,差之千裡”。

用法與示例


近義表達


該成語常用于學術、工程、管理等領域,警示人們重視初始階段的精确性。其核心思想與《易經》“慎始”理念一脈相承,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忍不得不爾不須彩練滄漭曹娥碑嘈鬧汊流谄巧塵抱弛政吃着碗裡看着鍋裡觸景生情殿魁多足動物反經行權鳳咮歸信貴州河南梆子後元音換日偷天灰頭土面虎擲龍拿漸入佳境燋槁颉臯拘守卡規課卷可蚤來格纍纍若若立場不穩菱形亂神緑扇滿天飛辇道撚錢烹啜髼鬃批龍鱗青拂棄忘榮章閃殺殺傷力台馭踏石天牝彤庭圖任衛子瑕無赦五圖狎處下界相耦賢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