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尼姑的意思、尼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尼姑的解釋

[Buddhist nun] 佛教修行的女子

詳細解釋

指披剃出家的女*********。 唐 李商隱 《雜纂》:“尼姑似鼠入深處。” 明 高明 《琵琶記·祝發買葬》:“我當初早披剃入空門也,做個尼姑去,今日免艱辛。”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尼姑》:“ 漢 劉峻 女出家,乃尼姑之始而尚未立名。 東晉 婦人 阿藩 ,習西域之教,始有尼姑之稱。”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你難道要我剪了頭發做尼姑……才算得改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尼姑”是佛教中對女性出家者的常見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定義

“尼姑”一詞源于梵文“Bhikṣuṇī”(比丘尼)的音譯,意為“乞士女”或“除女”,指通過乞食、修行去除煩惱的女性修行者。這一稱謂結合了中國民俗,并非嚴格佛教術語,而是民間對出家女衆的俗稱。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中國最早有記載的尼姑是西晉時期的淨檢法師,她于東晉升平元年(357年)受具足戒,建立竹林寺,成為首位比丘尼。
  2. 制度化:南北朝時期,比丘尼制度逐漸完善,佛教經典《比丘尼傳》記錄了晉至梁代傑出尼姑的修行事迹。

三、戒律與修行

比丘尼需遵守348條具足戒,涵蓋不殺生、不偷盜等基本戒律,以及修行儀軌等細則。受戒後正式成為“比丘尼”,标志着其宗教身份的完成。

四、其他稱謂與意義

除“尼姑”外,還有沙門尼、師太、仁波切等稱呼。值得注意的是,“尼姑”在明代後逐漸帶有貶義,佛門更傾向使用“比丘尼”或“法師”等尊稱。

五、文化影響

曆史上尼庵曾出現背離修行的現象(如民國時期部分庵堂成為娛樂場所),但多數尼姑仍以青燈古佛、持戒清淨為修行準則。


尼姑是佛教女性修行者的代稱,其核心身份為“比丘尼”,需通過嚴格戒律确立宗教地位。這一群體在中國佛教史中既有文化融合的印記,也承載着宗教修行的嚴肅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尼姑的意思

《尼姑》是指出家修行的女性*********。尼姑通常在寺廟中居住,守戒修行,專注于修行和學習佛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尼姑的部首是女(女性),拆分成兩個部分。尼的筆畫數為五劃,姑的筆畫數為八劃。

來源和繁體

尼姑一詞源自梵語“ni”和“bhagini”,意為“師姊”。在中國佛教傳入後,逐漸演變為尼姑。

在繁體字中,尼姑的書寫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尼姑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稱為“尼姑人”或者“尼姑尼”等。

例句

1. 她在年輕的時候決定出家成為一位尼姑。

2. 這個寺廟有很多虔誠的尼姑來修行。

組詞

尼中庵、尼姑庵、尼姑院、尼姑寺、尼姑帽

近義詞

出家女、尼伽、庵姑

反義詞

俗家女、女居士、婚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