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抛棄民衆。《國語·晉語一》:“吾聞事君者從其義,不阿其惑也;惑則誤民,民誤失德,是棄民也。” 韋昭 注:“言民失德,陷於刑辟,是棄之也。”
(2).被社會屏棄之人。 漢 劉向 《說苑·建本》:“今夫晚世之惡人……骨肉不親也,秀士不友也,此三代之棄民也,人君之所不赦也。”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太公》:“ 齊 有 華士 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 太公 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 望 猶得臣而友之乎? 望 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
棄民
指被社會或政權遺棄、排斥的群體,亦指自我放逐、脫離主流社會的人。該詞蘊含雙重語義:
被遺棄之民
古代多指因戰亂、災荒或政策被統治者抛棄的底層民衆。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述“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即描繪了棄民的生存困境。
現代引申為被社會體制邊緣化、缺乏保障的群體,如難民、貧民等。
自我放逐者
指主動脫離社會規範、拒絕承擔社會責任的人。如《鹽鐵論·相刺》中“棄民獨行”者,隱含對逃避社會義務行為的批判。
《漢書·食貨志》載“貧民棄産逃亡”,反映苛政下民衆被迫成為棄民;《鹽鐵論·未通》更直言“百姓匮乏,棄民困窮”,凸顯其社會性悲劇色彩。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以“棄民”喻指被時代洪流淘汰者,強調個體與社會的割裂。
適用于分析曆史社會結構、批判性讨論邊緣群體問題,或文學作品中隱喻個體與集體的疏離。需注意該詞含貶義傾向,當代表述宜用“邊緣群體”“弱勢群體”等中性術語替代。
來源說明: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典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鹽鐵論》。
“棄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兩方面綜合解釋:
抛棄民衆
指統治者或社會對民衆的舍棄,常見于古代政治語境。如《國語·晉語一》提到“惑則誤民,民誤失德,是棄民也”,強調君主決策失誤導緻民衆道德淪喪,等同于抛棄民衆。
被社會排斥之人
指因行為或身份不符合主流價值觀而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如漢代劉向《說苑·建本》稱晚世惡人為“三代之棄民”,明馮夢龍《智囊補》中也用此義形容不臣服于統治的人。
該詞具有較強曆史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語境差異:古代側重統治責任,現代更偏向社會關系分析。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國語》《說苑》等古籍,或查閱中的具體引用。
本草贲象朝儀成積持念沖童抽課疵愆單蹙雕航調門諜查短語耳掴子訪察販買飛謀薦謗風矩風信子附及官客瓜戰龜封鬼撇花裝隊堅悍僭妄基本上譏貶計度傑秀疾毀金箍子糺轄寇逼诳時惑衆袴筒來着浪迹天涯濫觞糧草梨膏糖貍物綠水青山渺無影蹤名倡前侯欺濫寝興毬子權數山醪失度熟羊胛損辱歎絶僞朝無名異喜兵邪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