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殄熄 ”。
“殄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滅絕、毀滅或徹底消除,通常用于描述事物因不可逆因素導緻的徹底消失。該詞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情感色彩可細分為以下内容:
該詞帶有強烈的負面評價,常隱含對消失事物的惋惜或對破壞行為的譴責。例如用“文化殄息”比“文化消失”更具批判性。
如需更權威的語義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或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殄息》是一個形容詞,意為“完全滅亡,毀滅得沒有餘地”。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災難性的事件或滅絕性的現象。
《殄息》的拆分部首為“歹”和“心”,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殄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來源于《詩經·大雅·蕩》中的一句詩:“殄其六族,絕無後嗣。”這句詩意味着将整個家族全部滅亡,後代沒有機會繼承血脈。
在繁體字中,《殄息》的寫法為「殲息」。
在古時候,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可以把《殄息》拆分為“歹”、“’”、“足”、“止”,其中“’”表示省略其他部分。此外,它也可以寫作“歹”、“’”、“足”、“兩”、“心”。
1. 這場戰争将會使整個城市陷入火海,生靈塗炭,一片《殄息》的景象。
2. 這個國家的獨特自然環境正在面臨《殄息》的危險,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保護。
1. 殄滅:完全毀滅,使徹底消失。
2. 殒滅:滅亡,毀滅。
3. 銷聲匿迹:消失無蹤迹,不再有聲音或突然消失。
1. 消亡:滅亡,毀滅。
2. 滅絕:完全消失或喪失,不再存在。
存續:持續存在,不斷延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