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徇私枉法。《禮記·王制》:“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 鄭玄 注:“析言破律,巧賣法令者也。” 漢 徐幹 《中論·覈辯》:“先王之法,折言破律,亂名改作者殺之。”《北史·儒林傳下·何妥》:“ 常明 破律,多歷歲時; 王渥 亂名,曾無紀極。”
(2).打破戒律。 宋 惠洪 《渡海》詩:“逃禪解羊負,破律醉檳榔。”
“破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核心層面解析:
徇私枉法
指利用職權或法律漏洞謀取私利,曲解法律條文。這一含義源自古代典籍,如《禮記·王制》提到“析言破律,亂名改作”,鄭玄注解為“巧賣法令者”。知網百科也強調其與司法腐敗相關,如法官因私利曲解法律。
打破戒律
多用于宗教或規範領域,指違反既定的戒律或規則。例如宋代惠洪《渡海》詩中“破律醉槟榔”,即指打破佛教戒律飲酒。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法律案例,可參考《禮記》《中論》等文獻,或查閱知網百科。
破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違反規定或打破法則。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在行為或言語方面違背了一定的規定或标準,沒有遵守約定的規則。
破律的部首是石(石字旁),共有8個筆畫。
破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在古代,律指的是一種嚴格的規定或道德準則,破代表打破、違反。繁體字「破律」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研究,「破律」字在古代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早期的寫法中,「破」字的上半部分形狀類似于石頭的碎片,下半部分表示動作,表示用力打碎的意思;「律」字由彳和口兩個部分組成,彳表示走路的動作,口表示說話的動作。因此,「破律」的古代寫法可以形象地表示違背規定或打破法則的動作。
1. 他破律不交作業,老師批評了他。
2. 這位演員因為破律被劇組開除了。
破壞、破裂、破敗、破産、破除
近義詞:違反、違背、違法、違規
反義詞:遵守、遵循、依法、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