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赙禮。《元史·乃蠻台傳》:“薨于家,帝聞之震悼,命有司厚緻賻儀。”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書南園先生事》:“各官有追送賻儀者,俱拒不受。” 廖仲恺 《緻饒潛川黃德源曾允明□經國函》:“前付來緻 英公 賻儀柒百伍拾兩,收妥後已于六月廿四日函覆。”
“赙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fù yí,主要用于描述與喪葬相關的禮儀或財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赙儀指在他人辦喪事時贈送的財物或禮儀,以示哀悼和慰問。舊時常見形式包括錢財(如“赙金”)、衣物(如“重被”),現代則多改為花籃、花圈、挽幛等( )。
詞源與曆史用法
文化意義
赙儀體現了傳統社會對喪事的重視,既包含物質支持(如分擔喪葬費用),也表達情感慰藉。其形式隨時代演變,從實物轉向象征性物品( )。
應用示例
如廖仲恺曾提及:“緻英公赙儀柒百伍拾兩”(),清末文獻描述末代皇帝相關事件時也用到該詞()。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儀或具體曆史典故,可查閱《元史》等文獻。
赙儀(zū yí)是一個由橫縱搭配而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送給派遣使者或官員的財物。該詞的部首是貝,筆畫有13畫。下面我們來了解更多關于赙儀的信息。
赙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國家發送使者或官員出使時,會為他們準備一些財物,作為禮物或者資助他們在代表國家的過程中的開銷。這些財物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任務,同時也是一種尊重和獎勵。這些財物稱為赙儀。
在繁體字中,赙儀的寫法為贈儀,部首一樣是貝,但是形狀有所不同。繁體字中的贈儀在現代漢字中也常被使用。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赙儀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賚儀,其中“貝”字的結構稍有不同,而“儀”字則是由“覀”和“衣”兩個部首組合而成。這種古代寫法也留存于古籍中,展現了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
以下是赙儀這個詞的例句:
1.國家在派遣使者出使時,會準備豐厚的赙儀。
2.古代君王為外國使者送上赙儀,以顯示國家的尊重和好意。
3.他代表國家前往外交場合,必須攜帶赙儀。
除了赙儀,與之相關的詞彙還有:
組詞:贈品、贈予、儀式、財物
近義詞:饋贈、恩賜、饋送
反義詞:索取、剝奪
以上就是關于赙儀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的信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