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赙儀的意思、赙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赙儀的解釋

猶赙禮。《元史·乃蠻台傳》:“薨于家,帝聞之震悼,命有司厚緻賻儀。”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書南園先生事》:“各官有追送賻儀者,俱拒不受。” 廖仲恺 《緻饒潛川黃德源曾允明□經國函》:“前付來緻 英公 賻儀柒百伍拾兩,收妥後已于六月廿四日函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赙儀(fù yí)是漢語中表達哀悼禮儀的專有名詞,指在喪葬活動中贈送財物以表慰問的行為。該詞由“赙”和“儀”組合而成:“赙”本義為以財物助人治喪,《說文解字》釋為“助也”,《禮記·檀弓上》即有“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說骖而赙之”的記載;“儀”則指禮節規範,《廣雅》注“儀,禮也”。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赙儀特指“送給喪家的禮金”,其形式包括錢財、布帛或其他實用物品,主要用于表達對逝者家屬的物質支持與精神撫慰。古代文獻如《宋史·禮志》載“諸王、妃、主、文武官卒,赙儀之物各有定制”,說明其使用具有禮制規範性。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例如“親友緻送赙儀以表哀思”。

參考資料:

  1. 漢典“赙”字釋義(https://www.zdic.net/hans/赙
  2.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禮儀類條目(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網絡擴展解釋

“赙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fù yí,主要用于描述與喪葬相關的禮儀或財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赙儀指在他人辦喪事時贈送的財物或禮儀,以示哀悼和慰問。舊時常見形式包括錢財(如“赙金”)、衣物(如“重被”),現代則多改為花籃、花圈、挽幛等( )。

  2. 詞源與曆史用法

    • 源自古代喪禮制度,《元史》記載帝王賜贈厚禮的案例:“薨于家,帝聞之震悼,命有司厚緻赙儀”()。
    • 清代文獻提到官員拒收追送赙儀的現象,如錢泳《履園叢話》所述()。
  3. 文化意義
    赙儀體現了傳統社會對喪事的重視,既包含物質支持(如分擔喪葬費用),也表達情感慰藉。其形式隨時代演變,從實物轉向象征性物品( )。

  4. 應用示例
    如廖仲恺曾提及:“緻英公赙儀柒百伍拾兩”(),清末文獻描述末代皇帝相關事件時也用到該詞()。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儀或具體曆史典故,可查閱《元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兵不動安甯溫泉癟窳怖栗蒼涼成景秤停綽名導師刁墨低切峒人東園匠鬥雞走犬椟栌發祉撫玩附援高氣壓區隔熱貫膂晷暇含貞豪少黃金瓜話說昏主狐袖缣練谏獵臣僭縱椒瑾加行揭載紀綱院鲸鲲急人之困巨功楷素荖濃溪領事裁判權立年理正羅襦冒貨侵滅掃殄山旮旯子傷俗時暇詩宰相天年不測枉辔夏服香豔像樣翔逸嫌好道歉顯王顯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