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t throw the troops into battle;take no action;be kept imobilized;bide one's time]∶指揮官止住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戰機
(2) [bide one's time]∶比喻接受任務後暫不執行,以觀望形勢的發展
讓軍隊駐紮下來暫不行動。《呂氏春秋·召類》:“ 趙簡子 按兵而不動。”《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七年》:“ 黃6*敬忠 将戰,占者言時刻未利,按兵不動。”《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黃忠 、 嚴顔 收兵入寨,俱各按兵不動。”《水浒傳》第一○八回:“次日, 盧俊義 按兵不動,再令 解珍 等去尋訪。” 清 陳天華 《警世鐘》:“這時大家以為各國必要實行瓜分 中國 了,不料各國按兵不動,仍許 中國 講和。”亦用以比喻接受任務而不付諸行動。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按兵不動漢語 快速查詢。
按兵不動(àn bīng bù dòng)是漢語中具有典故色彩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軍事本義
原指指揮官在作戰時暫緩軍隊行動,保持防禦狀态以等待有利時機。該用法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恃君覽》記載的戰國典故:"趙簡子按兵而不動",描述趙國将領根據戰場形勢采取的戰術決策。
二、現代引申義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該成語擴展為三種常見用法:
權威依據
《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23)第58頁将該成語标注為"中性詞",強調其既可表示審慎決策,也可指消極拖延,需結合語境判斷。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成語源流考》(中華書局)考證其語義演變過程,指出宋代筆記《容齋隨筆》已記載其引申用法。
使用提示
在書面表達中需注意:該成語不適用于完全靜止的物體(如"鐘表按兵不動"屬錯誤用法),其正确使用場景必須包含"本可行動卻主動選擇暫停"的決策過程。
“按兵不動”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常用以形容暫不采取行動或觀望形勢。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解析或例句,可參考《呂氏春秋》《荀子》等古籍文獻。
百折不摧半島傍扈辯道便乃碧澄裨冕擘騞不甘心不戾怅人琴償債沖激大馮君丹頭蹈揚蠹葉宓妃副王傅相輔助面積公憑鬼計詭質黑煞勁強饑驅就此啾啾糾折舊心韏靽苦幹阃郡狼嘷棱殺連稔離纚龍魚雜戱馬嵬沒路拿糖作醋濃汁親昭若隱若現散體深徹攝魄鈎魂社祀失好庶頑書迂四廟逃佃桃孩退席玩兒污垢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