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t throw the troops into battle;take no action;be kept imobilized;bide one's time]∶指揮官止住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戰機
(2) [bide one's time]∶比喻接受任務後暫不執行,以觀望形勢的發展
讓軍隊駐紮下來暫不行動。《呂氏春秋·召類》:“ 趙簡子 按兵而不動。”《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七年》:“ 黃6*敬忠 将戰,占者言時刻未利,按兵不動。”《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黃忠 、 嚴顔 收兵入寨,俱各按兵不動。”《水浒傳》第一○八回:“次日, 盧俊義 按兵不動,再令 解珍 等去尋訪。” 清 陳天華 《警世鐘》:“這時大家以為各國必要實行瓜分 中國 了,不料各國按兵不動,仍許 中國 講和。”亦用以比喻接受任務而不付諸行動。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按兵不動漢語 快速查詢。
“按兵不動”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常用以形容暫不采取行動或觀望形勢。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解析或例句,可參考《呂氏春秋》《荀子》等古籍文獻。
《按兵不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戰時不主動出擊,保持防守狀态,等待時機。
《按兵不動》由“按”、“兵”、“不”、“動”四個字組成。
其中,“按”的部首是扌(手部),筆畫數為8。
“兵”的部首是八(八字旁),筆畫數為7。
“不”的部首是一(一字頭),筆畫數為4。
“動”的部首是力(力字旁),筆畫數為11。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中國古代文獻《後漢書·窦武傳》,形容在戰争中采取保守态度。
《按兵不動》是按照繁體寫法轉換為簡體字的拼音形式。
古時候“按”字的寫法與現在相似,但“兵”“不”“動”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的略有不同。
具體古代漢字寫法需要查閱古代字典或文獻,因此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寫法。
1. 在戰争中,隻要敵方不主動進攻,我們就按兵不動,守住陣地。
2. 在處理複雜問題時,有時要按兵不動,先觀察形勢變化再做決策。
按兵不動、按兵不戰、按兵束手
坐視不管、靜觀其變、保守态度
積極出擊、主動進攻、果斷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