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赙仪的意思、赙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赙仪的解释

犹赙礼。《元史·乃蛮台传》:“薨于家,帝闻之震悼,命有司厚致賻仪。”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南园先生事》:“各官有追送賻仪者,俱拒不受。” 廖仲恺 《致饶潜川黄德源曾允明□经国函》:“前付来致 英公 賻仪柒百伍拾两,收妥后已于六月廿四日函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赙仪(fù yí)是汉语中表达哀悼礼仪的专有名词,指在丧葬活动中赠送财物以表慰问的行为。该词由“赙”和“仪”组合而成:“赙”本义为以财物助人治丧,《说文解字》释为“助也”,《礼记·檀弓上》即有“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骖而赙之”的记载;“仪”则指礼节规范,《广雅》注“仪,礼也”。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赙仪特指“送给丧家的礼金”,其形式包括钱财、布帛或其他实用物品,主要用于表达对逝者家属的物质支持与精神抚慰。古代文献如《宋史·礼志》载“诸王、妃、主、文武官卒,赙仪之物各有定制”,说明其使用具有礼制规范性。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例如“亲友致送赙仪以表哀思”。

参考资料:

  1. 汉典“赙”字释义(https://www.zdic.net/hans/赙
  2. 教育部《异体字字典》礼仪类条目(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网络扩展解释

“赙仪”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fù yí,主要用于描述与丧葬相关的礼仪或财物。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赙仪指在他人办丧事时赠送的财物或礼仪,以示哀悼和慰问。旧时常见形式包括钱财(如“赙金”)、衣物(如“重被”),现代则多改为花篮、花圈、挽幛等( )。

  2. 词源与历史用法

    • 源自古代丧礼制度,《元史》记载帝王赐赠厚礼的案例:“薨于家,帝闻之震悼,命有司厚致赙仪”()。
    • 清代文献提到官员拒收追送赙仪的现象,如钱泳《履园丛话》所述()。
  3. 文化意义
    赙仪体现了传统社会对丧事的重视,既包含物质支持(如分担丧葬费用),也表达情感慰藉。其形式随时代演变,从实物转向象征性物品( )。

  4. 应用示例
    如廖仲恺曾提及:“致英公赙仪柒百伍拾两”(),清末文献描述末代皇帝相关事件时也用到该词()。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葬礼仪或具体历史典故,可查阅《元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贬议蔽惑不付能不置可否参集残泐茶花赋春潮滁州西涧滴溜递眼色嘟呐疯癫识倒浮悬该首稿殡高踪苟妄鬼击含哀好胜贺育黄耳传书角鹰经济技术开发区肌石宽借烂七八糟灵囿流星拐利析秋毫郦注隆高茏茸马工枚速明时馁虎农祥拼争蒲璧浦鸥千一虑岐黄家沁漉人生观揉弄乳糜慑剉太府天道酬勤田舍汉啼啼哭哭土祇萎靡违怨陷敌小派谐波斜刺里邪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