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走彎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轡, 潘嶽 《丑婦》之屬, 束晳 《賣餅》之類,尤而效之,蓋以百數。”參見“ 枉轡學步 ”。
“枉辔”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ǎngpèi,其核心含義為“走彎路”,既可用于字面意義的道路迂回,也可引申為做事方法不當或學習過程中繞遠路、效率低下。以下是具體解析:
基本釋義
字面指“走彎路”,如《文心雕龍·諧隱》中潘嶽《丑婦》等作品被劉勰批評為“枉辔”,即創作時偏離正途,徒費心力。引申義則強調行為或思維上的迂回低效,例如機械模仿他人而忽視自身特點。
相關成語與引申
成語“枉辔學步”出自《文心雕龍》,與“邯鄲學步”同義,比喻盲目效仿導緻失敗。例如提到,該成語常用于批判文學或學術中缺乏創新的模仿行為。
經典出處與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學理論著作,帶有批判性色彩。劉勰以“枉辔”評價某些文風,實為強調創作應遵循正道,避免因追求形式而迷失本質。
總結
“枉辔”既是對具體行為的描述,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對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反思。其衍生成語“枉辔學步”更成為批評教條主義的重要表達。
《枉辔》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為不經意地掌控方向,沒有實際作用。
《枉辔》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林(木頭)和辛(刀兵)。它共有10畫。
《枉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馬車。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馬車上的辔頭(掌控馬的方向的道具)徒然地搖晃,沒有實際掌控馬匹的作用。
《枉辔》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枉轡」。
根據古代石刻文物和古籍中的記載,古時候「枉辔」的寫法并不統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枉辔」的形狀和結構存在着差異。
1. 他對這個項目的管理隻是形式上的,完全是枉辔一番。
2. 這個政策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隻是枉辔而已。
枉然、枉費、枉然、枉法
徒勞、白費、徒然、無益
有效、有益、成效、果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