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福業的意思、福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福業的解釋

佛教語。指布施行善、慈悲利生等造福的功德。《景德傳燈錄·第十四祖龍樹尊者》:“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覩之?” 宋 蘇轼 《書孫元忠所書<華嚴經>後》:“修無上道難,造種種福業易……所作福業,舉意便成,如一滴水,流入世間,即為江河。”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六:“蓋緣每認陛下本是天人,暫來人世,是以生知福業,性禀仁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福業,作為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傳統語義及佛教術語三個維度闡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字源與基本構成

  1. 福:甲骨文象形為“雙手捧酒獻祭”,本義指神靈賜予的祥瑞,後引申為一切吉祥、富貴、順遂之事。《說文解字》釋:“福,祐也”,強調其庇佑屬性。
  2. 業:原指古代樂器架的橫木,後衍生為“所從事之事”。《廣雅》注:“業,事也”,側重行為與結果的聯繫。

二、傳統漢語語義

指通過善行積累的福報因果,強調德行與福祿的關聯:

《漢書·禮樂志》:“福業相續,如薪傳火。”

此處指善行積累的福澤如薪火相傳,綿延不絕(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佛教術語釋義(核心義項)

在佛教哲學中,“福業”成為重要概念,需分層次理解:

  1. 定義:指能招感幸福果報的善行,與惡業(招苦果)相對。

    《佛學大辭典》 明确定義:“福業者,招福德果之善業也”(丁福保編)。

  2. 分類體系:
    • 施業:布施財物、智慧(如《大智度論》卷十二)
    • 戒業:持守清淨戒律
    • 修業:禅定修行(據《阿毗達磨俱舍論》分類)
  3. 果報特性:

    福業雖能得人天福報(如長壽富貴),但仍在輪回中,故佛教更倡導超越福業的“淨業”(《法苑珠林》卷八十六)。

四、文化延伸

在民俗語境中,“福業”常與“陰德”互通,如《周易·坤卦》所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體現傳統善惡觀對福報思想的滲透(中華書局《周易譯注》)。


權威參考資料原文鍊接:

  1. 《說文解字》釋義: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swjz&p=5320
  2. 《廣雅》訓诂: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519
  3. 《漢書》引文: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hs/index.htm
  4. 《佛學大辭典》:http://www.fodian.net/zxcd/dcd/
  5. 《阿毗達磨俱舍論》分類: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76290
  6. 《法苑珠林》卷八十六: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78512
  7. 《周易》積善說:http://www.guoxue123.com/jinbu/ssj/zy/index.htm

網絡擴展解釋

“福業”是佛教術語,指通過布施行善、慈悲利生等行為積累的功德,其核心在于通過善行積累福報。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根據佛教經典,“福業”指通過布施財物、持守戒律、修行慈悲等行為所積累的善業,這些善行能帶來福報和功德。例如《景德傳燈錄》中提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強調福業對現世和來世的影響。

  2. 實踐形式

    • 布施:如捐贈財物、幫助他人;
    • 慈悲利生:以善念對待衆生,如放生、護生;
    • 持戒修善:遵守佛教戒律,避免惡行。
  3. 經典引用
    宋代蘇轼在《書孫元忠所書<華嚴經>後》中提到,福業“舉意便成,如一滴水,流入世間,即為江河”,說明善念與善行的累積效應。邵伯溫的《聞見前錄》也提到“福業”與仁慈心性的關聯。

  4. 反面示例
    非福業行為包括自殘、傷害生命等,如“吞毒藥”“自缢”等,這些行為被視為損害自身和他人福報的惡業。

  5. 文化影響
    福業不僅存在于宗教語境,也融入漢語文化,如詩句“廉造幸福業,貪栽禍害根”中,“福業”被引申為通過正直行為積累的正面結果。

“福業”強調通過善行積累福報的佛教倫理觀,其内涵融合了宗教修行與世俗道德準則。

别人正在浏覽...

暴谑必不撓北不咎既往漕薦孱拙厝火積薪達理達禦低攲多樣統一防肅風菜拂雲堆高車驷馬瓜割廣種薄收觤辨匮椟國家橫請賤稱郊見郊遊近朝金勝狂馳子爛椹馬口魚蒙貴鳴橹難任牛毛披毛索黡仆遫嵌巉千古一轍搶佯清偃阙殆弱肉強食三革煞不如山險沈蠱聖喆瘆人沈睡身星勢窮力屈舒布厶乙送殓榻布彤镂土塑慰勞武梁祠畫像誣上無味鮮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