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名。在今 内蒙古 包頭 西北。 唐 時 朔方軍 北與 突厥 以 河 為界, 河 北岸有 拂雲堆 神祠, 突厥 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 張仁願 既定 漠北 ,于 河 北築中、東、西三 受降城 以固守。 中受降城 即在 拂雲堆 ,故 拂雲堆 又為 中受降城 的别稱。 唐 李益 《拂雲堆》詩:“ 漢 将新從虜地來,旌旗半上 拂雲堆 。” 金 元好問 《醉中送陳季淵》詩:“ 隴 頭地寒無草芽, 拂雲堆 邊春更晚。” 清 納蘭性德 《沁園春》詞:“ 碎葉城 荒, 拂雲堆 遠,雕外寒煙慘不開。”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十一·榆林鎮》。
“拂雲堆”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地理與曆史概念
指唐代重要軍事地标,位于今内蒙古包頭西北。此處曾是突厥祭祀求福的“拂雲堆神祠”所在地,後張仁願在此築中受降城,故該地亦成為中受降城的别稱。唐代詩人李益在《拂雲堆》中寫道:“漢将新從虜地來,旌旗半上拂雲堆”,即指此處的軍事意義。
二、文學意象
字面可解為“低垂如被拂動的雲層”,用于描繪山間或高地的雲霧缭繞之景,常見于詩詞中。例如金代元好問詩句“拂雲堆邊春更晚”,既呼應地理名稱,又暗含雲霭聚集的自然意境。
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區分——曆史語境下特指北方軍事要地,文學描寫中則側重雲霧的動态美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