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橹的意思、鳴橹的詳細解釋
鳴橹的解釋
亦作“ 鳴艣 ”。搖橹聲。借指船行。 宋 王安石 《題朱郎中白都莊》詩:“藜杖聽鳴艣,籃輿看種田。” 宋 範成大 《倪文舉奉常将歸東林》詩:“相過得得款溪門,雪夜前村聽鳴櫓。” 宋 陸遊 《航海》詩:“趁潮亂鳴艣,過磧細扶柁。” 明 劉基 《彭澤阻風》詩:“不寐殘缸猶閃滅,動情鳴櫓數啞謳。”
詞語分解
- 鳴的解釋 鳴 (鳴) í 鳥獸或昆蟲叫:鳴啭。鳴唱。鳴叫。鳴禽。鳥鳴。 發出聲音,使發出聲音:鳴響。鳴奏。孤掌難鳴。 聲明,發表意見、情感:鳴謝。鳴冤。百家争鳴。 聞名,著稱:“以文鳴江東”。 筆畫數:; 部
- 橹的解釋 橹 (櫓) ǔ 撥水使船前進的工具,置于船邊,比槳長,用于搖動:搖橹過江。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鳴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
指搖橹時發出的聲響()。橹是古代船隻的劃水工具,搖動時會發出“吱呀”聲,故“鳴橹”常用來描寫行船的場景。
例如宋代陸遊《航海》詩:“趁潮亂鳴艣,過碛細扶柁”,即以聲音表現船隻在潮水中前行的動态()。
-
引申含義
因橹聲與船行緊密相關,該詞也被借指“船隻行進”這一動作本身()。
二、文學中的應用
古人多用“鳴橹”營造意境,如:
- 王安石《題朱郎中白都莊》:“藜杖聽鳴艣,籃輿看種田” —— 以聲音反襯田園靜谧();
- 範成大《倪文舉奉常将歸東林》:“雪夜前村聽鳴橹” —— 借橹聲描繪冬夜行船的孤寂()。
三、現代解讀
部分詞典(如)擴展其含義,認為“鳴橹”可比喻“有聲有色地叙述或表達”,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基于“聲音引人注意”的引申聯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典》或宋代詩詞集等權威文獻(來源:、2、3)。
網絡擴展解釋二
《鳴橹》是一個成語,字面意思是劃槳時橹聲響亮,表示行船時橹聲悠揚,形容行進順利、舒適。下面是關于《鳴橹》的相關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筆畫:《鳴橹》由“鳥”(鳥部)和“木”(木部)組成,一共有12畫。
2. 來源:《鳴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任誕篇》。原文寫道:“城陽之遊,有鬼騎輿,文已成列。邂逅一擊,大殺之。溺者有一,埋之。剖之見其狀如旦夕,衣治氣畢,各鳴其橹,欣然如别,既出奇乘,皆雲‘古古今今,欲之所適’。”
3. 繁體:《鳴櫓》
4.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康熙字典》中的“鳴橹”字是以“鳴”(鳥部)和“櫓”(木部)組合而成。
5. 例句:他在順流而下的江河上鳴橹行船,心情愉悅。
6. 組詞:鳴橹行船、鳴橹順風、鳴橹一片和諧
7. 近義詞:歡暢自如、安然無恙、逍遙自在
8. 反義詞:進退維谷、困頓不前、陷入泥潭
以上就是關于《鳴橹》的相關信息,該詞源自古代航運用語,後來引申為形容行進順利和心情舒暢的成語。該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鳥”和“木”,漢字的古時候寫法為“鳴櫓”。例句中展示了該詞在句子中的使用方式。組詞中有一些與《鳴橹》相關的詞彙。同時給出了近義詞和反義詞,以便更好地理解該詞的意思和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