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cipitous mountain areas] 山勢險要,難于攀登的地方
山勢險阻之處。《三國志·吳志·張溫傳》:“宿惡之民,放逸山險,則為勁寇,将置平土,則為健兵。” 金 劉迎 《出八達嶺》詩:“山險略已出,彌望盡荒坡。”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臣哭夏》:“他恃着屠龍手氣沖天,誰想道騎虎勢行山險。”
“山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描述山勢險峻、難以通行的自然地形。以下是詳細解釋:
“山險”指山勢險要、難以攀登或通過的地方,強調地形崎岖、道路艱險的特征。
自然特征
多用于形容山脈陡峭、地勢複雜的地帶,如懸崖、深谷等。例如《三國志》提到“宿惡之民,放逸山險”,即描述山險作為隱蔽難攻的地理環境。
軍事意義
曆史上常被用作戰略要地,如《三國演義》中“占住山險下寨”,說明其易守難攻的軍事價值。
英文可譯為“precipitous mountain areas”或“strategically located and difficult of access”,強調地形險要和戰略意義。
《山險》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山(shān)和險(xiǎn)。
山字表示山脈、高地;險字表示危險、困難。
《山險》一詞的來源尚不明确,但可以推測它的意思是指山勢險峻、地形崎岖,表示旅行、攀登、探險等行動所面臨的困難和危險。
在繁體字中,《山險》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但《山險》的基本形态仍然保持着山和險這兩個部分。根據古代文字記載,古人可能将山寫成“山月”,險寫成“嚴口山”。這些寫法中的“月”和“口”都是指山的形狀和特征,以面臨險峻的山地來象征危險和困難。
以下是一些使用《山險》的例句:
1. 這段路非常山險,要小心前行。
2. 高山險峻的地形使得攀登更加困難。
組詞:山地、山脈、險峻、崎岖、攀登、探險。
近義詞:險峻、險惡、險要。
反義詞:平緩、平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