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輔世長民是源自《孟子·公孫丑下》的文言短語,字面意為“輔助世道,教化百姓”,其核心内涵指賢者通過德行與才能匡扶社會、引導民衆向善。以下從語義、出處及思想價值三方面解析:
“輔世”
“輔”取輔助、匡正之義,“世”指社會秩序或天下大局。“輔世”強調通過政治才能或道德影響力糾正時弊、穩定社會。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輔世,謂補其不足以治世。”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0卷,頁78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三。
“長民”
“長”(zhǎng)作動詞,意為教化、引領;“民”即百姓。“長民”指以德政培育民風,如王夫之《讀通鑒論》所言:“長民者,養其善而導其性也。”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頁521;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
此詞首見于《孟子·公孫丑下》:
“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孟子主張治國需以德行為本,超越爵位與年齡的世俗标準,強調道德是輔佐世道、治理民衆的最高準則。
來源: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頁98。
“輔世長民”濃縮儒家“内聖外王”理念:
來源: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67;《論語·為政》。
“輔世長民”作為儒家核心治理理念,強調道德領導力對社會秩序的構建作用,其思想貫穿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輔世長民”是一個源自《孟子·公孫丑下》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由“輔世”和“長民”兩部分組成:
出處與背景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孟子在此強調,德行是輔佐君主、治理百姓的核心條件。
語法與用法
延伸理解
該成語體現了儒家“以德治國”的思想,強調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與“爵位”“年齡”并列為人間三種尊貴品質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清代相關文集。
抱痛不怪蔔吉蠶眉草稾铛腳刺史成闊蹙蓄刀鞘大宅釣遊惇帥遁五乏事風鬥蜂結鳳翥鵬翔奮迅伏轅恭姜怪訝谷旦昏蛋矜愎拘那夷浚利款徼愣住粒米束薪賣絕命家民族甯谧陪奁脯子洽賞清唱窮哥們砂金韶夏慎志時間與空間事務耍把戲稅屦稅外方圓司敗四飯堂眷檀那逃人甜瓜天一閣條狀提轄徒喚奈何屠龍之伎無象小玉錫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