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驕傲執拗。《後漢書·袁紹傳》:“ 紹 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 晉 潘嶽 《西征賦》:“值庸主之矜愎,殆肆 叔 於朝市。”
“矜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維度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形容人驕傲執拗、自負而不肯屈服,既包含對自身能力的過度自信,也包含對他人意見的排斥,常見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例如《後漢書》評價袁紹“性矜愎自高,短于從善”。
單字拆解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或褒義表達。
矜愎是一個含有貶義的詞語,用來描述一個人自大、固執、不肯屈服的性格特點。它由矜和愎兩個字組成。
矜的部首是矢,矢字表示箭矢,而矜意為引申為引弓慢瞄準、自誇、自負。愎的部首是心,心字表示心髒,而愎意為心性固執、不聽勸告。
矜愎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晦澀,據說它最早出現在《左傳》中,但具體的來源已經難以考證。繁體字中的矜愎還是寫作「矜斃」,意思和矜愎相同,但外形上有些許差别。
古時候,矜和愎兩個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矜的古代寫法為「
How to retain user attention on your website
原十回舊矛口」,意思是箭矢引申為自誇。愎的古代寫法為「忄弗手旁心」,意思是心性固執。這些古代字形的差異是由于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的改革和整理導緻的。例句:他總是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自信,完全不顧别人的建議,這種矜愎的态度導緻了他在工作中的錯誤判斷。
組詞:矜持、矜貧、矜功伐、愎蠢、愎達、愎售弄權。
近義詞:自大、固執、倔強。
反義詞:謙遜、柔順、聽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