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驕傲執拗。《後漢書·袁紹傳》:“ 紹 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 晉 潘嶽 《西征賦》:“值庸主之矜愎,殆肆 叔 於朝市。”
矜愎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矜”和“愎”二字組成,形容人性格中兼具自負與固執的特質。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如下:
一、釋義
“矜”本義為自誇、驕傲(《說文解字·矛部》:“矜,矛柄也”,引申為自負);“愎”指固執、剛愎(《左傳·哀公二十六年》:“愎谏違蔔”)。合稱“矜愎”即因自負而頑固不化,強調因過度自信拒絕接納他人意見的偏執狀态。如《宋史·奸臣傳》評賈似道:“矜愎自用,諱過拒谏”,即凸顯其傲慢專斷的特性。
二、字源與用法
從“矛柄”本義(兵器握持處)引申為“自恃”(如《尚書·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後衍生出“驕矜”“矜持”等詞,均含自我标榜之意。
專指違背常理的固執(《玉篇·心部》:“愎,很也”),常與“剛”“狠”連用(如“剛愎自用”),含貶義批判色彩。
二字疊加形成遞進關系:因“矜”(自負)導緻“愎”(頑固),屬典型的人格缺陷描寫,多見于史書對權臣的性格批判。
三、古籍例證
《明史·馬士英傳》載:“士英矜愎貪鄙”,以“矜愎”概括其恃權拒谏、獨斷專行的執政風格,印證該詞用于描述掌權者的性格弊端。此類用法在二十四史的人物評述中具有模式化特征。
參考資料
“矜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維度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形容人驕傲執拗、自負而不肯屈服,既包含對自身能力的過度自信,也包含對他人意見的排斥,常見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例如《後漢書》評價袁紹“性矜愎自高,短于從善”。
單字拆解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或褒義表達。
八顧被爐博學審問庯峭不贍産具承允弛獄寵惑叢射趣裝打寒噤電雹雕鞍鈍冥鳳凰衣俸金佛男篙痕高矩恭默工師工作量管總寡言少語歸轊鼓架古異恨望黃甲呼阚劍壁江翻海攪解竄籍禮經售究細兒軍援賴活淪退男女有别掮客麴店戎役喪制少客聲色貨利深目國哂谑守分安常霜砌鼠乳攤派頽乏碗脫幄茵詳暢崄峭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