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司敗的意思、司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司敗的解釋

(1).官名。即司寇。《左傳·文公十年》:“臣免於死,又有讒言,謂臣将逃,臣歸死於司敗也。” 杜預 注:“ 陳 楚 名司寇為司敗。”

(2).泛指司法機關。《周書·文帝紀上》:“臣不能式遏寇虐,遂使乘輿遷幸。請拘司敗,以正刑書。” 宋 嶽飛 《奏乞本軍進讨劉豫劄子》:“死有餘罪,敢逃司敗之誅。”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下》:“先生言一旦遘此鞠兇,臣即不緻死於賊,亦當歸死,司敗席藁以待。”參見“ 司寇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司敗”是古代官職名稱,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獻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官名(即司寇)
    “司敗”是春秋時期陳國、楚國、唐國等諸侯國對司法官員的稱呼,相當于其他國家的“司寇”。主要職責包括刑獄糾察、法律執行等,如《左傳》記載楚國子西“歸死于司敗”,即向司法官員自首。

  2. 泛指司法機關
    後世文獻中(如宋代),“司敗”也用于代指司法機構或法律審判機關,例如嶽飛曾用“敢逃司敗之誅”表達對法律制裁的敬畏。


二、曆史演變與争議

  1. 詞源考據

    • 學者認為“敗”與“則”相通(古音相近),而“則”意為“法”,因此“司敗”即“司法”。
    • 《爾雅》解釋“司敗”職能為“法也”,強調其執法屬性。
  2. 與其他官職的關系

    • 司寇:周代設立的中央司法官,魯、晉等國沿用此名,而陳、楚等國改稱“司敗”。
    • 司敗的職能範圍:除刑獄外,可能涉及軍事糾察,如《包山楚簡》記載楚國的司敗負責處理軍馬盜竊案件。

三、文獻用例

  1. 《左傳·文公十年》
    “臣歸死于司敗也”體現司敗對官員罪責的審判權。
  2. 《周書·文帝紀》
    “請拘司敗,以正刑書”說明其作為司法機構的象征意義。

四、總結

“司敗”是春秋時期部分諸侯國的司法官職,職能類似司寇,後世引申為司法機關代稱。其名稱差異反映了古代中國分封制下的官制多樣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包山楚簡》及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司敗:詞義和來源

司敗(sī bài)是一個漢字詞,意為司(sī)“管理、管轄”加上敗(bài)“戰敗、失敗”的意思。該詞常用來形容某個機構或個人在管理、領導上的失誤或失利。

拆分部首和筆畫

司敗這個詞的部首是“司”和“攴”,其中“司”表示“官職、管理”,“攴”表示“敲打”。它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

司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至于繁體寫法,它與簡體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司敗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司字是由“口”和“司”組成,敗字則是由“貝”和“敗”組成。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見了。

例句

1. 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場司敗。

2. 這次選舉對他來說是個徹底的司敗。

組詞

- 司法:行使審判權的機構或工作

- 司令:軍隊中最高指揮官

- 司機:負責駕駛車輛的人

近義詞

- 失敗:指計劃、行動等不成功

- 失利:指比賽或戰鬥中失去勝利

反義詞

- 成功:指取得預定目标或達到預期效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