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腳刺史的意思、铛腳刺史的詳細解釋
铛腳刺史的解釋
唐 薛大鼎 、 鄭德本 和 賈敦頤 ,俱為刺史,分治三州,皆有政績。時人稱“鐺腳刺史”。因铛有三足,故以為喻。《舊唐書·良吏傳上·薛大鼎》:“﹝ 薛大鼎 ﹞ 貞觀 中,累轉鴻臚少卿、 滄州 刺史……時與 瀛州 刺史 賈敦頤 、 曹州 刺史 鄭德本 ,俱有美政, 河北 稱為‘鐺腳刺史’。”
詞語分解
- 铛的解釋 铛 (鐺) ā 同“當”⑩。 铛 (鐺) ē 烙餅或做菜用的平底淺鍋:餅铛。 溫器:酒铛。茶铛。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刺史的解釋 古代官名,自漢設立本為監察郡縣的官員,宋元以後沿用為一州長官的别稱詳細解釋古代官名。原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後沿為地方官職名稱。 漢武帝 時,分全國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 成帝 改稱州牧, 哀帝
網絡擴展解釋
“铛腳刺史”是唐代對三位政績卓著的地方官員的贊譽性稱呼,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詞義解析
“铛腳”:指古代有三足的炊具(類似鼎),此處用三足比喻三位刺史共同支撐地方治理,形成穩固的協作關系。
“刺史”:唐代地方行政長官,掌管一州事務,職權涵蓋民生、司法等。
曆史背景
- 人物與政績:
- 薛大鼎:任滄州刺史,興修水利、改善漕運,促進農業發展。
- 賈敦頤:任瀛州刺史,以清廉著稱,減輕賦稅、整頓吏治。
- 鄭德本:任曹州刺史(一說冀州),善理刑獄,維護地方安定。
- 贊譽由來:三人同期任職河北,均以德政聞名,百姓将他們比作铛的三足,稱“铛腳刺史”。
文獻記載
此典故最早見于《舊唐書·良吏傳》,後被明代張岱《夜航船》收錄,成為官員協作治世的典範。
延伸意義
該詞不僅是對個人能力的肯定,更強調官員間協同治理的重要性,體現古代“政通人和”的理想狀态。現代常借此比喻團隊合作或集體領導的有效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铛腳刺史》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