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轅的意思、伏轅的詳細解釋
伏轅的解釋
(1).伏在車轅上。指拉車。 唐 窦庠 《酬謝韋卿二十五兄俯贈辄敢書情》詩:“ 荊山 璞在終應識, 楚國 人知不是狂。莫恨伏轅身未老,會将筋力事 王良 。” 姚雪垠 《言志篇》:“老馬伏轅征路遠,曉窗愁殺白頭翁。”
(2).指拉車的馬。比喻常人。 宋 梅堯臣 《效阮步兵一日複一日》詩之一:“吾祖入 吳 市,應龍非伏轅。”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轅的解釋 轅 (轅) á 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轅馬。車轅。駕轅。南轅北轍。 舊時指軍營、官署的外門,借指衙署:轅門。行(妌 )轅。 筆畫數:; 部首:車;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伏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伏在車轅上,指拉車
該含義強調動作本身,即人或動物俯身于車轅前牽引車輛行進。例如唐代窦庠的詩句“莫恨伏轅身未老,會将筋力事王良”,以及姚雪垠《言志篇》中“老馬伏轅征路遠”,均用此意。
-
指拉車的馬,比喻常人
此義項通過借代手法,将拉車的馬引申為普通人的象征。宋代梅堯臣在詩中寫道“應龍非伏轅”,以“伏轅”對比非凡的“應龍”,突出平凡與超凡的差異;陸遊詩句“如駒不伏轅”也借馬喻人。
二、延伸解析
- 字義拆分
“伏”有趴伏、屈服之意,“轅”指車前駕牲畜的木杆,組合後既指具體動作,也暗含被束縛或甘于平凡的狀态。
- 文學意象
古代文人常以此詞表達懷才不遇或自謙,如黃庭堅“用舍由人不由己,乃是伏轅駒犢耳”,體現對命運無奈的感慨。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古籍或詩詞集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轅(fú yu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倒掉車轭。它的拆分部首是車(chē)和轅(yuán),車部表示與車輛有關,轅部表示轅車的橫木。伏轅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在牛車行走時,如果車轅的橫木折斷或斷裂,就會導緻車轭倒掉,所以人們就用伏轅來表示倒掉車轭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伏轅的寫法是伏轅(fú yuán)。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伏轅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伏轅。伏轅的“轅”字是車轅的原字形,表示轅車的橫木。伏轅的寫法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而今天的寫法則是經過了演變與變化而來的。
以下是一個關于伏轅的例句:農民在農田努力工作,不讓任何困難伏轅。(農民們在農田裡勤勞工作,不讓任何困難倒下。)
與伏轅相關的組詞有:伏地、伏案、伏擊等。
與伏轅相近義的詞語有:倒下、跌倒、傾倒等。
與伏轅相反義的詞語有:直立、挺身、站立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有任何其他問題,我會隨時為您提供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