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舉情狀。《漢書·于定國傳》:“惡吏負賊,妄意良民,至亡辜死……今丞相、禦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悉意條狀,陳朕過失。”
“條狀”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條狀”讀作tiáo zhuàng,核心含義為列舉情狀,指分條陳述事物的狀态或情況。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于定國傳》的記載:“惡吏負賊,妄意良民……悉意條狀,陳朕過失。” 此處的“條狀”指官員需詳細列舉問題,分條呈報給皇帝。
在當代語境中,“條狀”可引申為具有條形的物體或形态。例如:
主要依據高權威性詞典(漢典、滬江線上詞典)及古代典籍,現代延伸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部分網絡解釋可能存在非相關拓展,需謹慎參考。
“條狀”是一個常用的詞語,表示成條狀或形狀類似條子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物品的形狀或某種狀态。
拆分“條狀”的部首是“⺧”(木字旁)和“疋”(糸字旁)。其中,“⺧”表示與木材相關的事物,“疋”則表示繩子或紡織品。
按字典統計,“條狀”共有13個筆畫。
“條狀”一詞的來源非常古老,出現在漢字最早的時期。它最初是指某些材料如竹子、魚的鱗片等的形狀。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擴展到形容更廣泛的物體、事物或狀态。
在繁體字中,“條狀”可以寫作「條狀」。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在古時候,字形都有一些變化。以“條狀”為例,它的古代寫法是「條狀」。可以看到,“木”字旁的“⺧”在古代寫法中更為明顯,而“疋”字旁的“糸”也有些微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條狀”的例句:
與“條狀”相關的一些組詞有:條形碼、條紋、組織狀。
近義詞可以是:條樣、條形、條件。
反義詞可以是:塊狀、團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