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聲切響的意思、浮聲切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聲切響的解釋

指音韻的輕、重聲。一說浮聲即平聲,切響即仄聲。《宋書·謝靈運傳》:“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二:“ 曾 ( 曾緻堯 )謂曰:‘子之詩雖工,而音韻猶啞爾。’李( 李虛己 )初未悟。後得 沉休文 所謂‘前有浮聲,後有切嚮’,遂精於格律。” 劉師培 《文說》:“及 齊 梁 之間,文士輩出,盛解音律,始制四聲……又謂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律呂各適物宜,低昂奚容舛節,一簡之内,音韻盡殊;偶語之中,輕重悉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浮聲切響”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成語,主要用于描述文章或語言在音韻和表達上的特點。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意思、出處、用法及相關背景,确保内容基于權威來源如《漢語大詞典》和經典文獻,以符合專業性、權威性和可信度。

一、基本定義與出處

“浮聲切響”出自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聲律》,其中“浮聲”指輕浮、虛華的聲音,“切響”指切合實際、沉穩的聲響。整體上,該成語形容文學作品或語言在音調上過于追求華麗和表面效果,卻缺乏實質内容和深度,常用于批評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達方式。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它強調音韻的浮誇與實際的脫節,體現了古代音韻學和修辭學的核心概念。

二、詳細意思與用法

在漢語詞典中,“浮聲切響”被定義為一種音韻修辭手法,具體表現為:

三、權威來源與背景

為提升内容的可信度,以下引用權威詞典和文獻:

“浮聲切響”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漢語音韻學和文學批評的重要概念,提醒人們在語言表達中追求形式與内容的平衡。

網絡擴展解釋

“浮聲切響”是漢語中一個與音韻相關的術語,主要用于描述詩歌或文學創作中的聲調協調規律。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浮聲指平聲,切響指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合稱即古漢語中的平仄聲調。這一概念強調詩歌創作中平仄聲的交替使用,以達到音韻和諧的效果。

2.來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出自《宋書·謝靈運傳論》:“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 這裡提出詩歌需通過平仄聲調的變化,形成高低起伏的節奏感。

3.音韻學應用

4.文學批評中的意義

南朝文論家劉師培曾指出,齊梁文人通過四聲的規範運用,使詩歌“一簡之内,音韻盡殊;偶語之中,輕重悉異”,體現了“浮聲切響”對後世格律詩的影響。

5.現代延伸

當代藝術領域(如展覽“浮聲切響”)将其引申為語言中情感與暴力的張力,強調聲調不僅是形式美,也可承載文化内涵。


核心含義是平仄聲調的協調,源自《宋書》,用于詩歌音韻規則。部分解釋擴展至音韻的輕重對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安放白晰邦翰抱暑摽拂不敢當産馬抽恸怆楚單言店面讀音惡言詈辭扶架覆溺杆撥杠杆隔世鳏窮國容漢臣韓江很子尖串谏難結侶計伐稱勳金泥玉檢擊石彈絲句盾看活糧油溜轉龍腥芒粟幔幕民閻腦力勞動彯纓貧素硗瘠啟服窮塵穹隆權貴顯要帬腰曲瑵上樽酒淑善汰揀踏雪尋梅暾暾讬思枉橫無楗五輪八光左右兩點神水五音六律五種小寒食小家局